“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你需要掌握的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读《
相比于身体暴力,语言暴力会比较隐蔽,很难让人察觉,但它往往比身体暴力的伤害更大,更令人痛苦。这种语言暴力,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引起的,都算是“暴力沟通”。
而非暴力沟通,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暴力沟通而提出来的一种沟通方式。它关注的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首先,要留意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要能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去描述它;然后,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了解是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最后,要根据这些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
一、观察
非暴力沟通不仅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能清楚地表达出观察结果,而且更重要的,它强调要区分观察和评论。
比如,“他每天起床这么晚,太懒了” 和 “他每天早上10点起床”;再比如,“他球打的很差” 和 “在之前的3场篮球比赛中,他都没得分”。这两组情况的前一句是评论,后一句是观察。日常交流中“评论”出现的比例会更高一些,虽然这样的表达能简单且快速的突出事物的特质,但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达方式。要尽量少用评论的口吻,而多进行客观事物的观察,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多加留意。
1、注意形容词的使用,尤其是带有褒贬色彩的词汇。
2、注意副词的实用。
3、把推测、预测当做事实,比如,“我觉得他怎样”是一种推测, 而“他自己说他怎样”是一种事实。
当然了,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反对评论,它只是认为,所有的评论都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
二、感受
非暴力沟通鼓励人们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事实上,人们在表达上会混淆感受和想法,由于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表达出来的经常是想法。想法通常是对人或事物的观点、判断、评价和态度,而感受则一般是对心情、情绪的描述。
比如,“你愿意帮我,我很感动”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我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是想法;再比如,“大家都不理我,我很孤单”是感受,而“我觉得大家都不理我”是想法。
我们要体会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将它与想法区分开来。非暴力沟通鼓励大家有意识地使用丰富的词汇,尽量精确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越清楚地表达感受,我们就越有可能与别人进行顺畅的沟通。而泛泛的表达想法,却很难让人明白自己的实际情况。
三、需要
对某一事物负面的感受,源于我们某种需要的缺失,因此,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就要去发现自己的确切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我(感受到)……因为我(的某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句式来提出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当前的需要。比如,“我每天都忙着工作,我觉得不开心,因为我希望和你待在一起的时间能够更长一些。”“你一回家就乱扔衣服,我很烦躁,因为我想保持房间的整洁。”
通过直接说出清楚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让别人猜,这样对方才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四、请求
关于提出请求,非暴力沟通指出,最重要的就是具体。必须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含糊不清的说法会让对方难以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比如孩子对父母说:“你们应该尊重我。”父母可能给一头雾水,感到很困惑:“你想要什么我们都尽可能满足你,怎么就成了不尊重你?”但其实孩子的要求就是希望父母在进他的房间之前先敲门,如果孩子能提出具体的请求,直接跟父母说“我想要自己的隐私,你们进我房间之前请先敲敲门,好吗?” 这样表达的话,效果或许会更好。
在具体提出自己的请求之前,还有一个前提,要明确谈话的目的。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很有可能会使用抽象的语言,虽然是在跟别人说话,但更像是自说自话,如此的谈话通常都是无效的,对方无法理解你,也自然无法回应你的请求。
在表达请求时,要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不要让对方觉得是在强迫他做某件事。比如母亲对孩子说:“我今天有点累,能不能帮妈妈把碗洗了?”这是请求。如果孩子表示了不愿意,母亲却说:“妈妈工作这么辛苦,这点儿小事你都不愿帮妈妈一下吗?”这就是命令了。
有时候虽然我们本意只是想表达“请求”,但由于用词不当,反而给对方一种“命令”的错觉,这种情况也是需要多加注意并避免的。例如,我们需要从别人身边经过的时候,可以说“麻烦你让一让,谢谢”,而不是说生硬地说“让开”。
非暴力沟通除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倾听。我们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去关注对方语言中所表达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对方的表达后,我们要积极的反馈,可以通过使用疑问句的方式进行,问题也是从四要素出发,比如:
观察:“你说的是……事吗?”
感受和需要:“你很难过/高兴/寂寞……吗?是不是因为你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请求:“你想让我帮你做……吗?”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而是通过观察与倾听,用心了解彼此的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在真诚、愉悦的气氛中与他人进行平等、和谐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