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人”生平记(上)- “上帝”的弃儿

2019-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云易的思考

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以及任何一个地方都并存着,然而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这两者不但并存,且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令人炫目,更令人困惑。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名句: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荒谬的时代; 这时一个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愚昧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又是一个背负绝望的冬天;。。。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似乎走向天堂,却又同时走向地狱。。。(注1)

在这个时期的欧洲,工业革命已到了全盛时期,人们对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惊叹不已,发明家企业家纷纷发迹,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比想象的更为美好;然而同时,工业的发展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求生,导致社会结构的大变动,更导致大批的廉价苦工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处境之悲惨,令人绝望。也正是这个时代,欧洲产生了无数改造社会的理念,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废奴主义等等,也激发了很多文学家思想家们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如狄更斯,巴尔扎克等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有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这个时代写出美丑善恶强烈对比的《巴黎圣母院》,以及他拷问人性的旷世名著《悲惨世界》。

如果读者以为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是人能想象出的外貌最丑的人,冉·阿让和芳汀的命运是人间可能发生的最大不幸,笔者将难以苟同。笔者从来认为,人的想象不管有多么丰富,比起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来说,总是大为逊色。不是么?就在这个时代,在19世纪后半页的英国,当人们在万国博览会上对各种人间奇迹惊叹之余,“上帝”又“亲手”创造了一个令人惊骇的“奇迹”:一个长得比卡西莫多更丑陋更恐怖,比冉·阿让和芳汀的命运更悲惨的人物:“大象人”(Elephant Man)。

1。“大象人”

“大象人”得名于他的外表特征:半人半象。虽然更多的特征还是人,但他畸形的身体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正常人的心理能接受的范围。“大象人”最初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当时欧洲流行一度的“马戏表演团”中。在这些表演中有一种特殊节目叫做“怪物展”(Freak Show),专门展示一般人在平常生活中难得见到的生理发育不正常的人。“大象人”就是这种表演的“演员”之一,经常还是赤身裸体地,带给观众一份难得的惊讶和刺激,甚至恐怖。

第一个带着同情心对待这个“大象人”的“观众”,是当时英国的一个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弗里德里克·特里弗斯(Frederick Treves)。那是在1884年,在伦敦医院对面的白教堂街(Whitechapel Road)上出现了一个真人尺寸的广告牌,上面画着半人半象的“大象人”,并且写着醒目的广告词:“只需两个便士就能目睹这个‘怪物’”。在伦敦医院工作的特利弗斯医生早就听说过这个“大象人”,最后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于是在11月的一个阴冷的冬日黄昏,下班之后,他独自穿过昏暗的街道,来到已经关闭的演艺场。演艺场是在白教堂街上租用的一个破烂的店铺。他先被一个男孩带到店铺后面见了马戏团主人,然后花了一先令的高价得到了马戏团主人的同意,让他独自观看这个“怪物”。在特里弗斯交了钱之后,马戏团主人便把身后一个帘幕拉开,露出一个被褐色的毯子盖住的一堆“东西”,然后“用对狗说话的口气”对这堆“东西”说道:“站起来”。

于是,“这个‘东西’慢慢地直立起来,”特里弗斯医生后来写道:“遮盖着他的毯子从他的头上和背上慢慢滑下,掉在地上。此时,我看见了一个人间最丑陋的造物。在我的医疗生涯中,我见过无数被伤病毁坏的可悲的面孔,也见过无数被伤病扭曲损坏甚至残缺不堪的躯体,但却从未见过如此怪异和令人厌恶的形象。”(The thing arose slowly and let the blanket that covered its head and back fall to the ground. There stood revealed the most disgusting specimen of humanity that I have ever seen. In the course of my profession I had come upon lamentable deformities of the face due to injury or disease, as well as mutilations and contortions of the body depending upon like causes, but at no time had I met with such a degraded of perverted version of a human being as this lone figure displayed.)(The True History of The Elephant Man, 194页)

特里弗斯医生虽然被这个怪物所震动,但他的良心和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好奇心让他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大象人”的冲动。回到医院后的第二天,他让人给马戏团主人带信,请“大象人”到医院去一趟,让他做一些医学检查。为了保障大象人能够进入医院,特里弗斯叫送信人带给“大象人”一张自己的名片。于是,第二天“大象人”披着肮脏的长袍,带着巨大的帽子和面罩,来到了伦敦医院。 特里弗斯医生先给“大象人”做了体格测量,然后做了一系列的医学检查。根据他的纪录,“大象人”身高5英尺2,头围36英寸,右手腕周长12英寸,右手上最肿大的手指周长5英寸。特利弗斯医生发现,“大象人”的皮肤有两个主要的异常的特征,其一,在全身很多处都有奇怪的皮下组织,导致皮肤隆起;其二,皮肤的表层有大量的肿瘤模样的肉赘,并在表层出现松弛的肌理。这样的皮肤变异主要出现在右肩,背部,两腿的膝盖之下的部分,最严重的是在臀部。除了皮肤上这种异常的现象之外,“大象人”更令人惊骇的外表来自于他的变形的骨骼,最严重的是头部。他的头不但巨大,还非常不规则,前额和右边的颧骨巨大,并在外层出现极大的突起。两条腿的骨骼也不一致,导致“大象人”的瘸腿现象。另外,他的整个右手完全不成比例地肿大,是左手的2,3倍。除了体征上的极度变形之外,弗里特斯医生还发现“大象人”的发音极度不清晰。

Joseph Carey Merrick “The Elephant Man” (Photo credit: Wikipedia)

在第一次详细检查了“大象人”的身体状况之后,特利弗斯医生又请他到医院去过几次,给他全身正反面都拍了照片,还请“大象人”在“伦敦病理学协会”的讨论会上出现了一次,为他的专业报告做现场示范。“伦敦病理学协会”(Path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是今天的“皇家医学协会”(Loyal  Medicine Society)的前身,其会员不但有医学界的顶尖专家,并且有生物学和其他各门相关学科的专家。然而,虽然“大象人”的出现引起了必然的“轰动”,但报告的结果并不令人乐观 – 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特里弗斯都没有收到任何积极的反馈。直到第二年三月的另一次伦敦病理学协会会议上,一个叫亨利·拉迪克利夫·克鲁克(Henry Radicliffe Crocker)的皮肤病专家才对此发表了他的意见。拉迪克利夫·克鲁克根据特里弗斯医生拍的“大象人”的照片做了作了一些专业分析和推测,对“大象人”的病情诊断为“皮肤松弛症”(Dermatolysis)。这些推测和诊断虽然不能完全解答所有的问题,但仍然是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的最好的解释(注2)。

白教堂街的表演团很快就不知去向,特里弗斯医生以为这就是他和这个“怪物”的所有“缘分”了。当时特里弗斯医生根据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得出结论:“大象人”是弱智的和感性迟钝的。殊不知,两年以后,当命运又让他再次和这个悲惨的“造物”相遇后,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和他当初的假想一致-大象人虽然有着畸形的外表,无法辨认的表情以及含糊不清的发音等等,但他的内心世界和智力,均和正常人没有不同。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特利弗斯才更感到这个悲剧令人难以接受:“在我知道了莫里克(大象人)有正常的智力-更糟糕的是他还具备浪漫的情感想象力-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他人生的巨大悲剧。”(It was not until I came to know that Merrick was highly intelligent, that he possessed an acute sensibility and – worse than all – a romantic imagination that I realized the overwhelming tragedy of his life。)(同上,194 页)

2。约瑟夫·莫里克

“大象人”的名字叫约瑟夫·凯瑞·莫里克(Joseph Carey Merrick,以下均称“约瑟夫”)。1862年8月5日,他出生在英国莱斯特城(Leicester)的一个贫民家庭。在他刚生下来时,他和别人没有两样,只是在大约21个月时,他母亲惊奇地发现他的嘴唇开始肿大。不过,真正的“变形”发生在约瑟夫5岁之后,他身体的其他部位,尤其头部的右边,右手,还有整个右边的躯体,都开始出现渐渐地不断膨胀的“肿瘤”,并且皮肤变得粗糙不堪,呈现类似皮肤病一样的斑痕。

据约瑟夫自称,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母亲在怀着他的时候在一个集市上被马戏团的大象踩过。这个“传奇”自然在约瑟夫后来的“怪物展”中常常提到,也被记录在“怪物展”的小手册中。虽然此事属实,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约瑟夫的病证,后来的医学专家看法很不一致,大概至今都没有达成共识。不过迄今为止,专家们基本认同的,是对约瑟夫病的诊断:“神经纤维肿瘤症”(neurofibromatosis)。

约瑟夫的父母家境贫寒。父亲约瑟夫·洛克里·莫里克(约瑟夫和父亲同名,除中间的名字以外)当过马车夫,后来在一个针织厂当工人。母亲玛丽·莫里克虽然小时候受过一些教育,但从12岁后就在莱斯特城的富人家当女佣,直到和约瑟夫的父亲结婚。莫里克夫妇俩居住在莱斯特城的里街(Lee Street),靠近索尔河(River Soar)。每年河水泛滥,导致下水道的污物四处横溢,把这条街和附近的地区破坏成标准的“贫民窟”。据记载当时莱斯特的死亡率是每年千分之二十六到三十(同上,46页)。

在约瑟夫的记忆中,母亲长得非常漂亮,但她身体不好,并且腿瘸。在有了约瑟夫后,玛丽·莫里克又生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早年夭折,而她自己在约瑟夫十岁那年也因患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而去世,给丈夫留下约瑟夫和一个女儿。母亲的死,无疑是约瑟夫一生最为巨大情感损失。据约瑟夫自称,母亲虽然生活艰难,但对他非常恩爱,且坚持让他得到起码的教育(玛丽·莫里克本人就是一个周末小学的教师)。约瑟夫后来一生都随身携带着母亲的照片。

母亲死后,约瑟夫的父亲再婚。在新的家庭中,父亲和继母对这样一个相貌奇丑的孩子非常刻薄甚至无情虐待。约瑟夫在13岁时不得不停学,在一个烟厂找了一个卷烟的工作。但后来他的右手越来越变形,无法再卷烟,只好辞工。失业不久之后他父亲给他办了一个沿街叫卖的执照,逼着约瑟夫每天出门兜售各种商品。然而由于他的外貌,几乎很少有人愿意买他的商品,所以每天带着可怜的几个钱回家的约瑟夫,总遭到父亲和继母的谩骂甚至毒打。终于,在15岁时的一天,在被父亲毒打一顿之后,约瑟夫不得不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此时的约瑟夫,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首先导致人的惊骇,然后引起一大堆好奇的人的围观和追随。约瑟夫的父亲虽然自私,但他的舅舅-约瑟夫父亲的兄弟查尔斯·莫里克-听说他离家后,便四处寻找他,最后收留了他,待他如亲生儿子一般。在以后的两年中约瑟夫继续沿街兜售商品。然而不久之后,他本来就糟糕的生意遇到了终极困难-因为他的相貌之恐怖,他的执照被吊销了。感到自己将是舅舅家的巨大包袱,17岁的约瑟夫毅然决定去当地的劳工所自谋生路。

当时英国的劳工所(workhouse)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福利事业的雌性,是专为无法养活自己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但由于资金不足,这里的生活条件极差,工作时间极长,其实就是变相的苦工营。约瑟夫在劳工所做工仅几周之后,大约是因身体条件不能承受工作的艰苦,便自行出走,试图在外寻找其他生存机会,但两天之后他完全无以为生,只好又回去了。这一回去就呆了四年。在四年的时间中,约瑟夫除了忍受自己难以胜任的各种工作之艰辛以外,还要忍受了同伴的歧视。更可怕的是,脸上的肿瘤一度膨胀到8, 9英寸,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象人”,他不得不在劳工所医院经历了手术治疗。虽然手术是成功的,切除了一大堆瘤肉,但约瑟夫的身体仍然极度畸形,工作的繁重和他人的眼光继续让他每天都感到生活在无限的屈辱之中。

四年后,约瑟夫听说当地有一个杂技演艺团。这让他认识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可能是去“怪物展”里当“怪物”。于是他主动给这个演艺团的主人山姆·托尔(Sam Torr)去了一封信,提出了自己的“申请”。托尔在见了约瑟夫之后,立即认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很快就答应雇佣约瑟夫为自己“怪物展”的“演员”。于是,在1884年一天,约瑟夫在劳工所吃了最后一顿早饭后,终于离开了这个让他肉体和心灵饱受折磨的地方。

3. “怪物展”上的“明星”

在杂技团的“表演”工作相对于劳工所的来说轻松多了。所有约瑟夫需要做的,就是当剧团主人把遮蔽他的布帘拉开时,听从主人的口令,或站起来,或转过去,等等。心理上,约瑟夫似乎接受了自己的“怪异”,默默承受着一个正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山姆·托尔在广告牌上写着“半人半象”的广告词,每天吸引了大量的好奇观众。“大象人”的别名也由此而生。

在托尔的表演团工作了几个月之后,托尔把约瑟夫推荐给伦敦的一个叫汤姆·诺曼(Tom Norman)的演艺团主人。虽然诺曼在见到约瑟夫之后非常吃惊,并担心演出的效果,但最后还是接受了约瑟夫。他在剧团门前放上了巨大的广告牌,还印制了一个介绍“大象人”的小手册,其中是约瑟夫亲自写的简短的自传。这个小小的自传,不光给约瑟夫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成了后来研究“大象人”早年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在这期间,伦敦医院的弗里特里克·特里弗斯医生发现了他,并让他在医院接受了检查。特里弗斯当时还把自己给约瑟夫拍的两张照片送给他,后来这两张照片被印在马戏团的小手册上。根据诺曼的记述,本来特里弗斯医生还要约瑟夫继续去医院,但被约瑟夫拒绝了,因为约瑟夫觉得自己在医院就像一个“牲口市场的畜生一样,被剥得精光。”(”stripped naked, and felt like an animal in a cattle market.”)(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Merrick )

虽然在特里弗斯医生后来的传记中,诺曼对约瑟夫的态度似乎和对动物一样的粗暴,但诺曼自己却声称他对雇员非常人道,从不虐待他们,在报酬上更是公平。无论如何,约瑟夫在诺曼的表演团的“演出”似乎是成功的,他不但总算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并在大约两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可观的50英镑的存款(相当于今天4000英镑,可供他至少一年的生活)。

然而两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道主义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把这些生理不健全的人拿出来展示是极度不道德的行为,渐渐地,社会管理机构开始作手杜绝这样这种“怪物展”。所以,就在约瑟夫刚刚能够自食其力地生活不久之后,警察强行地关闭了诺曼在白教堂街的演艺团。这个看似非常人道的行为,客观上却导致了约瑟夫的生存再次受到严重威胁。诺曼自己的生意被封,不得不另谋生路,自然无法顾及约瑟夫。于是约瑟夫再次向家乡的山姆·托尔求救。托尔把约瑟夫接回到莱斯特城后,安排他在一个叫山姆·洛普尔(Sam Roper)的巡回演出团中。于是约瑟夫跟随演艺团在英国四处游走。然而英国其他地方似乎和伦敦一样,这样的表演虽然一开始很吸引人,但不久就总是遭到警察的干预。洛普尔也越来越感到约瑟夫的出现会导致更多的非议,影响自己的其他种类的表演项目,最后就让约瑟夫跟随一个去欧洲大陆的巡回演出团,寄希望于欧洲大陆在这个问题上的松弛。

约瑟夫在欧洲的遭遇没有太多的第一手记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里的演出基本上是和在英国一样不成功的。约瑟夫当时不但不能增添自己的积蓄,可能每天的温饱都难以应付。更悲哀的是,这个巡回团的经理大概觉得约瑟夫是个包袱,先偷走了约瑟夫的积蓄,然后遗弃了他。于是某一天早晨约瑟夫一觉醒来,发现不但自己赖以生存的演出团销声匿迹了,自己的辛苦积蓄的50英镑也不翼而飞。

约瑟夫的帽子和面罩。

独自身在异乡,身无分文,“这样的处境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艰难的,而对约瑟夫来说,这无疑就是弥天大祸。”(For any normal person it would have been an unpleasant enough situation, but for Joseph it was catastrophic.)(同上,94页)绝望中的约瑟夫最后去当铺当掉了一些衣物,换得了返回英国的路费。我们可以想象约瑟夫在路上的艰辛-先乘船度过英吉利海峡,再转火车去伦敦,一路上不但遭受人的惊恐的眼神或围观,还几度遭到拒绝上车和上船。笔者无法想象他是怎样过来的,总之,这个矮小而奇丑的造物最后总算“平安”地到达了伦敦利物浦车站。

回到祖国又怎样呢?这个人间“怪物”真的有所谓的“祖国”吗?约瑟夫虽然在伦敦生活过几年,但他的生活不过是在表演团的封闭的环境中,眼下的伦敦,对他来说和异乡没有两样。惊叫逃走的人和围观的人群让他只想找个见不到人的地方躲藏起来,然而他又偏偏无处藏身;饥饿和劳累,使他不得不试图向路人求助,但他恐怖的外形和含糊不清的言语,把任何一个面对他的求救之手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如躲避魔鬼似地飞离他的视域。 我们不难想象,即使一只失落街头的猫狗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得到人的恻隐之心,然而这个有着人的一切智能的约瑟夫,却只能在同类中得到畜牲不如的待遇。

终于,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引起了警察的注意。好心的警察把约瑟夫从拥挤的人群中拉出来,带到了利物浦警察局。此时,警察局的门口和窗前仍然挤满了围观的人,警察局不得不动用多个人手,把欲挤进大门的人潮阻挡在门外。之后,警察们把浑身散发着臭味的约瑟夫安排在一个等候室,然后一边打量着这个卷曲在地上的形状模糊不清的“东西”,一边商量着该如何处理之。此时,又累又饿的约瑟夫才用自己那双正常一点的左手,战战兢兢地从破烂的衣衫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名片递给警察,名片上依稀模糊地显示着几个字:“弗里德里希·特里弗斯,伦敦医院”。

(上篇完)

注:

1。狄更斯的《双城记》记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其时代和本文所记载的史事仅相差约半个世纪。

2。“The Path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 and Dr Radcliffe Crocker had provided as accurate an answer as it would have been possible to give anywhere in the world in the state of medical knowledge as it existed in 1885.”(“伦敦病理学协会和拉迪克利夫·克鲁克大夫为我们提供了在1885年的可能的医学知识条件下的最好解释。”) The True History of The Elephant Man, Penguin 1980, 第42页。

主要参考文献:

1,The True History of Elephant Man, by Michael Howell and Peter Ford, Penguin Book, 1980.

2,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Merrick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