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有感
今天读的《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54章。
没有从第一章开始,直接跳跃到这一章,还是颇有压力。边读边思考,写下自己的所读和所感以自勉。
为了是学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非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
从这几点出发,好像自己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孩子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有的慢慢产生了对学习的冷淡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我的大脑中冒出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如果孩子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结果肯定是不同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知识的渴望带来更多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想,孩子对知识产生和保持强烈的兴趣,孩子的求知欲就会增加。
那么,如何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呢?
在这一章里,给出了答案。就是使孩子有一种非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当孩子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也常常想。一扇门,一间教室,跟外面的世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春暖花开,寒来暑往,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精彩。一本书,总是不能包罗万象的。学校教育也不可能涵盖所有。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曾提过这样一个问题,村里最美好的声音是什么?我们都异口同声的喊是音乐。老师没有阻止我们去喊,直到大家看着老师一句话也不说,我们感觉好像答案不被老师认可才停了下来。结果跟我们意料的一样。老师反问我们,村里有音乐声吗?我们开始启动大脑,好像村里没有怎么听到?他接着说:是朗朗的读书声。
那时,沉浸在校园内,老师说是就是。直到有一天早晨,从学校门口经过,才体味到老师说的话,读书声是那么的美好,是那么的好听,原来老师没有说错。
读书声很好听,可不是单纯的记忆活动,校内和校外也不能割裂开来。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校园内,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美。
如果开启思维的阀门,学生主动啦!爱学生啦!兴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那时,一个小小的问题,可能会让很多孩子去思考。我认为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带着解。可当真正获得答案时,才发现,当初产生的质疑,正是引发思考的一朵火花。过去了很多年,我还记得那样的问题,还有那漂亮的读书声,我想,他就是思考的魔力。
如果,孩子也是一个勤于思考的,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强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这是我边读边记的一个点,很是认同。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的真理,自然比死记硬背效果要好的多。
真理,仅仅留存在课本里吗?我想不是。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我想,如何把校内和校外不割裂是一个值得好好学习的一个思考点。孩子,如何让他好好学习,愿意学习,可能表现在某些家长身上都有些焦虑。
站在家长的角度,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站在老师的角度,其实也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同是好好学习,但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内涵,还是略有差异。老师从课本出发,和孩子一起来求知,如何把知识变活,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这是需要老师探索和思考的切入点。
我想: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期望都是一样。可对老师、教育从业者来说,让孩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教给孩子观察自然界的方法,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爱钻研、爱思考的读者,这也是值得开心的事儿。
孩子的智力生活要非富多彩,这样才能成为让他成为知识的主人呢?最好的答案就是在年纪小的时候,让孩子的智力生活在书籍度过,在读书中确立他的学习愿望。
读书的好处不言而喻,读书可以联接校内和校外的世界。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开卷总是让人受益,作为读者的我,需要好好思考,领受这一章真正的知识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