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不能教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有一篇独特的文章,写的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对于如何写作,这篇文章的观点耐人寻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写作的本质。
作者首先提出了问题,写作能不能教?如何教才有效?他以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教学实践为例,给予了我们清晰的答案。写作不易教,不好教,关键在于先生的言传身教。教,不仅仅在于写,更在于评和比。言传身教才是教育的本质。
沈从文具体是怎么教写作的呢?我总结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贴近人物”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用心评。先写后评,老师一对一认真点评,有针对性找到原因,反省修改,举一反三,才是提升的关键。还有一个是比,比较阅读,找准对标,精准治疗。找写法相近的名著来对比阅读,这叫做精准教学法。
如何“贴近人物”呢?
汪曾祺做了总结:“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
汪老这段话说得很清楚明白了。贴近人物,就是要浸入生活,只有自己沉下心来,浸入进去,才能与人物的心灵相通,融为一体。
贴近人物,不仅仅是做生活的搬运工,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高在哪里呢?合理想象,把现实生活揉碎了打烂了,重新调整、组合,转变为一个新的生活场景,赋予人物新的意义和使命,赋予生活更精彩的演绎。
贴近的是人心,因为向往美好、自由、快乐的心是一样的,如何艺术地表现出来,才是文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所以,写作的核心是求真,尽可能近地贴近人心和人性,让人相信,这就是生活。
同时,写作是想象的艺术,没有想象力的写作,难以成为艺术,艺术是合理的想象,需要更多的冲突和矛盾,需要有更曲折复杂的人生考验。普通人的故事太平淡,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复合体、合金材料”,需要有艺术的“无缝焊接”,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更宽更广更具代表性的人生。
从这一点来说,写作是无法教的,技巧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评、比得以提升,想象力只能自己通过观察、联想、模拟、感悟、思考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既带有生活的印记,又与自身的阅历、认知能力有关。
同一个话题,瞎子摸象,角度不同,看到的真相也是不同的。能够跳出来,一窥全貌的,毕竟是少数,而这样的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更多依靠自身认知的进化,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关,这决非一日之功,快餐式的培训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我们再来说说评。文章写好后,点评很关键,因为要对症治疗,必须先找到病因,点评即是医生看病的“望、闻、问、切”,点评者的高度,对于查找病因,对症下药,无疑是重要的。
沈从文先生的点评用心而详细,往往比学生的文章还长,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我看来,点评也分层级,境界也高低不同。
最基础的是找出标点符号、字、词、句的错误,这个在于用心,一个是写作者自己要用心,写后别着急发布,放一放,再修改,养成认真自查自纠的习惯。通过自检自纠,一般这种基础性错误会消除一半以上。另一个是老师的点评,要及时发现和修改,这个需要细心。
点评的目的使文章简洁明了、清晰易懂、层次分明,发现写作者不易察觉的不良行文习惯。
升级版点评是从整体结构调整入手,逻辑是否正确,素材是否恰当,谋局布篇的整体框架是否合理。这个是有一定难度的,往往吃力不讨好,因为可能修改幅度较大,需要写作者自我革命是很难的。但,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写作者的提升也是巨大的。
这好比是从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一下子提升到了三维空间、四维空间,能够教会写作者关注整体和局部,把握轻重缓急,学会驾轻就熟。
最高境界的点评在于对写作主题、意义、价值的讨论。一篇优秀的文章,不在于词句华丽,也不在于金句频出,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社会价值,对阅读者的启发性有多深,对社会矛盾的揭示和解决有多少建设性,对人的灵魂触动有多强。
这个就要求点评者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拥有大局意识,以及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这显然非一日之功,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学习,建立自身完善的知识体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对写作者的要求也是严苛的,文章修改也必定是颠覆性的,是真正的脱胎换骨。
这不仅对于点评者是巨大考验,对于写作者更是一种磨砺。这是真正的成长,一种共同成长。
正所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最好的点评就像烧石灰一样,历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才能守住灵魂,去伪存真,留下精华,养足精气神。
最后再说说比。沈从文先生提倡比较阅读,找到经典范文,以大师为师,自己去感悟差距。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悟道必须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了的。
比,一个是对比,寻找到差距,对标是同类型的大师经典作品。
沉下心阅读经典,虽慢实快。
弯道超车,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经典大师作品内化于心,外化于社会。
比,另一个是精神的成长,不在书中,在于修身养性。
任何的学习,如果不能够落实在做人做事上,知行合一,以磨砺心性、心智成长、颠覆思维,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这是一种认知的不断刷新,是自我的蜕变成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写作不仅是一种自我修行,还是一段漫长旅程,更是触摸灵魂的过程。有名师陪伴要珍惜,更多的时候,需要自我的进化。
不管什么时候,别忘了,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写作的提升离不开阅读的积累,你看到的高光时刻,都是一个个平凡日子里的厚积薄发。
不管什么时候,别忘了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轻易否定别人,你看到的,和别人的思考,可能不在一个层次。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认知高一个层级,与优秀的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