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小时候在农村,每家每户都住着那种土坯房。记得我们村那时候也应该有个五、六十户人家吧,一家挨着一家,都是隔壁邻居,生活也算热闹。
爷爷奶奶家在东头,二叔家在中间,我家在西头。我家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我已不记得了,但二叔家盖房子时我记得很清楚,村里谁家有个啥事需要帮忙的乡里乡亲的都很热情,二叔家盖房子村里能来的都来了,那场面真是热闹,有和泥的,抬水的,有砌墙的,有抬木头的。爷爷也在帮忙,印象最深的就是砌墙了,应该叫“打土墙”。
我对打土墙也不是很了解,只是见过那种场面,但又描述不出来,所以特意百度了一下,发现确实如度娘所说。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
那时候,农村都是打土墙盖房子,现在或许只有很少的地方也还保留着这种土墙瓦房了。
当时,盖房子的“黄道吉日”择定后,就要开始打驳岸,随之挖根脚,砌大脚,万丈高楼从地起,农民特别重视大脚工程,水泥灌浆用不起,就利用坚硬的大石头砌大脚,砌平地面后,砌小脚,农民称其为“子脚”,这样土墙就压着“子脚”向上垒。
门槛的“海底石”一落, “院匠”亲自动手,大线照住、墙板垛正,一挂大鞭放过后,打土墙便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将两块木板搭在一起,置于将要打成的墙体两侧,构成一个适当宽度的“槽”,填土于槽内,两人手持石夯锤依次夯打-这种建房方式叫“夯土版筑”,山丹的明长城都是用这种方法修建的。我们这儿管它叫打土墙或打板子,如今已很少见了。
两人中有一个为技术较好、又善喊唱号子者。他打的窝另一个必须紧跟着原窝打下。拍墙的人要用木拍把将墙体拍实,然后用刷子浇上水,再拍。
这板打好后取下再接着打下板,如此反复。
打墙的杵是半圆锥形的,安上“丁”字形木柄,双手握横杆,提起后借助下落的惯性,再用力下夯。
(度娘介绍完毕)
二叔家的房子就是这样盖起来的,刚盖好的房子看上去就是漂亮,把二叔乐的,爷爷奶奶也高兴。
后来,村里人越来越少,该搬走的都搬走了,又因为防洪等各种原因吧,政府要求全村人都要搬迁,于是这些老房子全被遗弃在那里破败不堪,再后来这些房子就全部被铲平了,那里发生的一切都成了历史,成了记忆中的事。
现在在农村也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土房子了,而有关打土墙,大概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