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绪,我来照顾
-1-
2岁的小酒开始有心事了,因为妈妈要去上班。
往常的早晨都是一通傻玩,妈妈出门也很无感,如今起床之后愈发喜欢黏在妈妈身边了。一看见妈妈穿外套,就伸着胳膊撒娇:妈妈,抱抱;妈妈,酒酒还要吃奶。
尤其是每逢周一,一起玩了两天,就更加不愿意接受妈妈要去上班的事实了。还有几次,甚至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可是,妈妈讲绘本《我妈妈上班去了》,说到:“妈妈就算在上班也一直会想着小酒,下班回来就陪你玩”时,小酒分明痛快地答应了啊!怎么一到出门的时候就全忘了呢?
几次哭闹之后,当妈的我开始不淡定了。紧张、揪心加在意,恨不得一到单位就要问小酒的状态。结果,人家回回都是一会儿就给忘了,兴高采烈地又玩这玩那去了。
果然娃都是手捧奥斯卡奖杯的影帝啊!
于是,我开始给自己减压。
一方面借用小酒喜欢的动画片内容,以妈妈和小酒白天要分别执行任务,晚上和周末一起执行任务来取代妈妈去上班的说法,淡化分离这件事;一方面在心理上放松自己的紧张,不要过度反应,同时接受他的情绪,做好小酒可能会哭闹的心理准备。
结果最近几天,每当我把他安顿好,告诉他:“妈妈要去执行任务了,出发”的时候,我的背后再也没有传来哭声。有几次,还听到了拜拜的告别。
-2-
每个孩子长到了2岁左右时,身为家长的我们就常说要开始给孩子讲道理,还要教知识,更要立规矩。
可是,唯独忽视了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就譬如小酒在妈妈出门前的哭闹。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讲道理。只是那一瞬间,他在情绪上不愿接受妈妈要离开的现实,需要宣泄出来。
然而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总是很武断、生硬地制止。
不许哭!不听话!不可以!
其实,家长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常常是对孩子对大的伤害。
因为那表示第一,你忽视了孩子产生情绪的源头;第二,你对孩子的哭闹很在意,继而自己在情绪上也开始紧张;第三,你没有能力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只好借用家长的威严,以暴制暴。
小酒的成长过程给予我最大的修炼,就是我对孩子情绪看法的转变,从开始视为洪水猛兽到如今和吃喝拉撒一样的稀松平常。
就连我还会时不常地闹个小情绪,为什么不允许孩子发泄?
老话常说靠娘痴。妈妈不在家,孩子就跟个小大人一样,又讲理又懂事。可是一见了妈,就动不动要撒娇,爱哭闹。
可不,不靠娘痴,靠谁痴?情绪不跟亲妈表达,那跟谁能表达?
如果说孩子的情绪像是火,那么,妈妈就是最好的消防员。
-3-
孩子的情绪问题,在战略上可以忽视,但是在战术上却不能消极怠慢。
首先,要做到对孩子情绪的接纳。
在战术层面的反映,就是当孩子哭闹时,能做到嗓门不升高、语速不加快,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对话。
其次,要耐心、仔细地寻找孩子情绪的根源。
孩子长到2岁,除了饿了、渴了、拉尿之外,增加了很多可能引起哭闹的原因,尤其是心理方面。
譬如有一次,小酒在玩磁力片,有一个形状怎么也搭不起来,急得开始较劲,一边哭一边搭。最后,把手里的磁力片摔到了地上。
那是小酒开始品尝挫败感的滋味了。孩子因为心理问题产生情绪,标志着家长终于告别了屎尿屁的奶娃喂养阶段,步入了更高阶的教养环节。
可是,很多家长在意识上往往还停留在上一阶段。我们常常看见家长对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过分在意,却不常看到他们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关心。
第三,回应解决问题。
此时最重要的,是家长冷静地分析孩子的问题是否触及原则。譬如,涉及安全,或必然要伤害到他人的,无论孩子怎样哭闹也不能妥协。那么,只好温柔而坚定地拒绝了。
如果不涉及以上原则,可以尝试帮助孩子来解决。但是,如何来解决,请把决定权还给孩子。就像那次小酒因为磁力片搭不好而着急,我回应他:“酒酒搭不好,着急了。妈妈帮你可以吗?”他执拗地把小嘴一撅,一口回绝说:“不要,酒酒搭”。
我提供十次帮助,其中可能有六次小酒是拒绝的。他想要自己尝试,有时挫败感更激发了他对成功的渴望。所以,我选择不干预。
最后,陪伴孩子直到情绪彻底消失。
这是我的底牌。有时我多次尝试都没能帮助他解决问题,甚至我连情绪的根源可能都没准确找到。所以无计可施,只剩陪伴。
我想用陪伴告诉他,无论他的情绪有多么糟糕,妈妈都会陪在身边。
有一次,我怎样也哄不好小酒,最后只好抱着他跟着音乐跳舞,就好像小时候哄睡时的一步三晃。结果一转个圈儿,傻小子就突然破涕为笑了。
我当时真是一脸凌乱的黑线啊,影帝的演技真心不是吹的。
-4-
育儿路上的难题,十有八九都与情绪有关。
因为养娃的我们,大多都在父辈传统育儿理论的养育方式下长大。才刚刚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意识中挣脱出来,对于孩子情绪的重要性远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
加之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认为情绪的表达离“正常”很遥远,而是总与“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就更多了一点畏惧。
于是,一遇到娃发脾气,就手忙脚乱、就不知所措、就慌里慌张。
更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孩子有情绪便是需要管教的信号,于是大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止不住孩子的哭闹。
因为在情绪面前,说教除了起到煽风点火的助燃作用以外,一无是处。
但是,这并不代表不能说教,而是意味着应掌握合适的时机。
也就是说,把所有的讲道理放在平时没有情绪的时候慢慢熏陶。而当情绪来临之时,一切都以安抚情绪为先。
其实,情绪只要被看见,就已经好了一半。
所有的求解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意识到孩子会有情绪,和会饿、会渴一样,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同样重要。
我相信,把情绪宣泄出来、疏导开一定比憋在心里更有效。一个会哭的孩子,一定比只会笑的孩子更阳光、更健康。
我眼中理想的亲子关系,无关威严,不依赖管教,而是亲密和贴心。
那样的亲密,是孩子所遇到的一切,都乐意和父母畅所欲言;那样的贴心,是孩子清楚父母会接纳他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光鲜抑或阴暗。
而那样亲密和贴心的父母,一定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可以照顾好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