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要义,两个字“决”与“择”。
“决”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决断力”,它是人们对于事物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处理的能力。它考验人对于事物的准确判断力以及自我的判断后所能产生的后果的承担能力,决断力表现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大局观念和感情的自我控制力。
“择”即使选择,俗话说“择其所爱,爱其所择”,一个人对于事物的选择体现出的是自我的价值取向,是对于自我生存空间下的“义”的看法。
先“决断”而后选择,是为利;即使先“决断”出事物的价值,然后思考利益和付出的判断取向。
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预先决断事物的利益,把利益放在首位。世间一切的纷争战乱皆多出于此,正如丘吉尔说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其一、利益是是维持自我身体舒适状态的最有力支持,是被大多数社会所崇拜追求的“完美”地位和身份权利的尺度。
所以利益也就被绑架上高尚以及一切美好的标签,它能够满足人的幸福标准。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定义到利益上,不为一种幸福的人生。
因为这种追求,不仅为自我立下明确的目标,提供力量,且还能满足自我的幸福标准和社会地位的高度认同关注。
其二、由于这种作用机制催动下的生活,人在生活中都是率先考虑的是利益,而不是自我的情感乃至灵魂。人有时候的迷茫正是来源于这里,因为这只是利益驱动下的行为,是被动地强制性的自我行为的过程。
然而世间一切都是发展改变的,唯一不变的只有改变本身。利益之风,也不是一直只往一个方向吹,它受世间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利益不够的时候,人就势必会感到心烦意乱,失望迷茫也就在所难免。毕竟事物的利益是在不断的变化着,你所努力的方向,你所改变自我的被动承受的压力和委屈,等到你所努力的目标已经转移到另外的地方。
自我所积压的一切也都会想炸弹一般,其导火线就是利益的位置。
先选择而后再做“决断”,是为义;择其所爱,而后再根据利益以及自我的衡量再做“决断”。
人都是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所以一千个人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利波特。每个人的知识含量以及差异、阅历、思维、人生经历千差万别。故而如果是在自我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势必就是其所钟爱的。
由于这种人,它是先选择自我,而后才是外界其他的利益的因素;这样的人,即使可能最后面临着不断的贫穷困顿的折磨,在他人的眼里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标准失败者的不二人选。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样的生活才是自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的人生。
在我个人看来,人之初,其性本为善;正如孔子所言,所以,那些跟随自我,顺从本心天性的人,其一定是“善”的。
佛家主张忘世俗,忘六根以及七情六欲,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中的返璞归真中真正的佛。即为大成者。所以他们的佛是最为接近于“初我本质”的状态,所以他们对于世间自然皆表现出一种大慈大悲的仁义精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义;所以人,如果是先选择而后再做抉择,他就是“义”。
人要如何进行有效的运用“决断”和“选择”过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幸福呢?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有着这样的一句话“他曾经是如此害怕找不到奶酪,以至于他根本不想开始去找,然而一旦开始寻找旅程,他就会发现迷宫的走廊中有足够的奶酪使他继续找下去。只要朝前看,就会因为有所期待而兴奋起来。”
做好准备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吧,因为只有你不希望变化,也不想追寻变化时,变化才会让你感到吃惊。
在“决”与“择”的两个极端中,善于运用《中庸》的“中用”,作出适中的决择;“中用”它并不是我们想的折中和中立,更不是首鼠两端,也不是“既要…又要…”式的抓住全面,而是以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决择。
《中庸》既是“用中”,在两个极端之中,选择出最优异的决择。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给自己最后的决择提供最终——判断、取舍、衡量和决断。
《中庸》里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择乎中庸”,一个“择”子道尽人生世间的所有要义。
人生的最高要义,两个字“决”与“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