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浅谈《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一部家训,一位父亲写给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由于是写给子孙后代,便是希望子孙们少走弯路,语言处处流露出质朴、平实又情真意切之感。这位父亲便是袁了凡,通过云谷禅师的开示,过上了修行的生活,把他自己的命运全都改了。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浅谈《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什么是命运?命运是出生时候便设定好的吗?如果不修行,不学着自己掌握命运,很可能命就被算定了。如此甚是无望与悲惨。
有改变命运的方法吗?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就是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带给我们后人无限启发,也教育我们如何看待命运,如何改变命运。
-1-了凡的原命运
袁了凡生于1533年,明代思想家,做过宝坻县的县令,还做过军事官员出征朝鲜。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著有《了凡四训》这本家书,该书成传世之作。
袁了凡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他放弃科举,不要走当官的路,而转去学医。一个偶然的机会,了凡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长者孔先生。孔先生,仙风道骨,和了凡讲,他是当官的命啊。了凡对孔先生很是尊重,就把他请到家中款待。孔先生通过占卜,把了凡今后要参加考试的名次都预测了,并且告诉他哪一年考试会考第几名,哪一年当县长,哪一年辞世。最后,孔先生告诉了凡,他命中没有子女。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得到的名次,都不出孔先生的预料。这让了凡对孔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深信命运有定数,没有必要强求。
-2-幸运遇禅师
1569年,了凡回到南京,进入当时的国子监。去国子监之前,他抽空去栖霞山拜谒云谷禅师,进行禅修。了凡在一间房间里和云谷禅师相对而坐,三天三夜不曾合眼睡觉,也不说一句话。云谷禅师对他说,你整整坐了三天三夜,不见你起心动念,是什么原因呢?
了凡就把他之前碰到孔先生的事情告诉了禅师,并且说道:“我一生的得失荣辱都已经被孔先生算得清楚明白了,就算要起心动念,也已经没有什么可想的了。”
云谷禅师笑着说,他原以为了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没想到仍然是个凡夫。一个人如果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运。
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难框住他。云谷禅师继续解释道,上天对待一切,从根本上说是公平的,顺应自然的因果规律。孔先生算定了凡考不取功名,没有儿子,是过去的业力所致,这是可以改变的。怎么改变呢?就是要种植新的善良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行,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这就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呢?
-3-了凡改命之路
了凡听了云谷禅师一席话,十分虚心。他用功过格来记录善恶功过,把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一一登记在册。每天看看善事是否增加,恶事是否减少。从此之后,了凡每天都谨慎小心,即使一个人独处,也常常担心是否心存恶念。
第二年,袁了凡参加礼部的考试,孔先生原算他得第三名,但他实际考取了第一名。这是第一次孔先生算数不灵验了,也可见命运有变数。这增强了了凡改命的决心。从1569年开始,他发愿要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三千件善事。结果,三千善事还没有做完,来年就生下了儿子天启。之后,他又发愿行善一万件。三年后,就中了进士,被任命为京城附近宝坻县的知县。原先孔先生算定了凡在53岁时有大难,并且寿终。他自己并未刻意求长寿,却在53岁那一年平安度过。
这一切让了凡确信,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应当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是竭尽所能之后的放下,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
-4-积善之方
了凡告诉我们,要想改变命运,就要积善。什么样的行为是善举呢?了凡认为,行善不应该只是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不只看个人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从这一点看来,道理是极为深刻的,需要我们细细揣摩。
积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十种: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机;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才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正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训》薄薄一本册子道尽改命之法,需要我们后人细细品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信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与君共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