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想法

关于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2018-09-06  本文已影响313人  林杼
网络

这两周,一直利用上班路上时间,在看着王小波的这本电子书的。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

什么鬼嘛,不是沉默的大多数嘛,怎么都是这些文集。说的也不都是沉默者的故事啊。

今儿想来,写之前还是先百度一下,嗯,豆瓣上副标题是: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看来这不过是王小波的杂文罢了。

本抱着苦大仇深的心理去看一本自以为讲述中国沉默群体的事情,然后一翻开,小波就在跟我说他觉得有趣是什么,自己做人的一些认识,自然是失望落空的。

现在来看,用小波的幽默或讽刺来说,我的所作所为便是具有讽刺性的了。

还不得不去承认一件事,那就是我也是在从众而已。

早就听闻这本书,但一直又不曾读过小波的作品,也不曾知道他的为人,只是稍了解他的老婆,李银河罢了,且自己做性别研究(当然这有些给自己贴金,毕竟相关论文一篇也没发出来,没有资格说研究了,只能说自己是喜欢了),也总在银河的字里行间听她提到小波,就像小波在行文排字时会随时谈到银河一样。所以,这一旦某个名字总在被提到,这个人就算开始没有想了解这个名字的意愿,最后也会突然记起似的去找这个名字,去了解一翻,这在心理学上应该就是一种潜移默化了,这个用在广告上很有作用。

不过,作为早上坐车的读物,不可读太工具性的,也不可读太无趣的,在我的认识里,早上去读一些需要计算的比如之前的《数据化运营》就不可取,那看完就根本没用,尤其那本书偏操作,所以大早上如果看什么编程视频或理科的知识,在路上行走的状态效率是低下的。

不可太无趣的,一是没什么营养的,二是枯燥的,没什么营养的在我这里有一个偏见的看法就是当下那些流行的网络小说,什么爽文小说,虐文,乡村文,反正我总有偏见的,可能是没有看到一些高质量的小说吧,我之前看到小说的经验来看,只有乏善可陈的网络小说最后能成为经典的小说,出版,并被持续追捧,很多小说就跟快餐一样,追完就没有了,看完就结束了,不会再有二次重生的机会的,那样的小说太少太少。枯燥的就是那种太一本正经说话的,或者说太沉重的,太深刻的,大早上的在路上就这样对自己,总觉得不太好,所以读一些轻松的文章,但又不失思考的,便足以。

王小波的这些杂文集算是一个早上途中阅读的合格读物了。

说回来这本书,写的是王小波关于有趣、幽默、性、道德、电影、科技等,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的现象的一些讨论和思考,倒是越看越有些意思。他的看法说不上高明,但也显得诚实。

诚实这件事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在字里行间的诚实,既是对自己的一种坦诚,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坦诚,这样子写完之后,不会有什么虚的感觉,就算被什么人批评或褒扬也不会觉得需要去解释,因为在文章中已经按照自己的内心如实写明白了,怎么去理解那是读者的事,我写出去了,这个作品就独立了,你们自己去评判就好。

这使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写的书,我也是学新闻的,自然也要拜读一下本专业的大牛的大作。

学新闻和文学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学新闻的人总有种社会责任感,不敢轻易传递不好的信息,或者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生怕这东西读者不明白,会误导了读者,所以,即使是写自己的工作生涯的一些感受,也显得敬小慎微,但文人没事,如果杂文不敢写,那就写进小说了,把自己当奇思妙想,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融入其中,不言自明,有的评论者就直接评写自己的感受就行,反正各抒己见,欢迎反驳争论。

所以,由于追求的不同,这文风和文笔思想上也是不同的,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追求,我暂且不论好坏,只不过我倒是偏向了文学些,可能这也是我没兴致写那些祖国百花齐放,人民生活蓁蓁向嵘的新闻稿的原因吧,生性本就不羁,自然是写不了这种文字的。

当然,我不是在批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说我认为这个职业是崇高的,因为若要做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那种崇高的精神还是需要有些的,要不然,就不会有好的新闻了。我尤其佩服做深度新闻的人,那类工作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传播大众来了解事实的真相了,更大程度上,他们是在促进人们关注,然后去推动新闻事件的实施或解决的。

但是,我当下是绝望的,因为我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新闻的希望,我只能说是自己太过脆弱,无法去承担为新闻付出一切的代价,而且新闻的环境氛围,当了解世界是什么样的时候,真的觉得那些能坚持在这个岗位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敬佩的。我或许也就是沉默的大多数吧。

再说说小波写的内容吧,他谈到性别研究,谈到女权主义,并说自己倒是比较认可自由女权主义,这一方面,我倒是很赞赏他的,对于妻子的工作,他给予理解和支持,并随同妻子去了解这个不是他领域的群体和话题,且能做到一颗平常心和尊重的心,这是很难得的,在九几年那个时候,能比较深入的去了解性别和女权主义这个东西,是很少有的。

当前的对于女权的认知和对性别,以及同性恋群体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度和认可度高了,但是,具体到个人的现实生活,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其实,人们最擅长的是什么呢,就是视而不见,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只要跟自己不是密切相关,大众就会包容,但向这里的包容仅仅是容纳。只有当自己的子女受到性别歧视的时候,比如,一个农村父母,自己重男轻女,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当他的儿子在外面工作因为某些因素受到歧视的时候,这父母就跳起来了,凭什么我儿子咋咋咋的不行之类的话,这时候他们才会觉得性别歧视是一件存在的事,而不知道自己就是性别歧视的其中一员。还有的同性恋这种的,道理同上。只不过不同的是,自己的女儿或儿子如果是同性恋,他第一反应不是去说别人的不是,而是拒绝。拒绝接受这一事实,甚至连同性恋是什么都拒绝去弄清楚,他似乎觉得只要自己认知里不存在同性恋这个词,这个群体就是不可能存在的,是的,我们和知道的事的四种状态,人们往往对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的而可能存在的事 的认知最为拒绝。有的,可能孩子据理力争之后,才会慢慢开始去了解,但是最后也不一定能接受。不能接受的办法就是不去想,不去看,眼不见为净。

笔者自己也算是给自己贴过标签的,然后,贴了标签的结果,就是刻板印象和偏见,被误会,被劝诫之类的,当然我所说的是女权主义这块的。

对于女权主义,我也只能是叹息,激进者,偏见者太多,鱼目混杂,所以当下的女权主义污名化严重,而且女权主义的政治正确性,我总觉得也不是好事,就像那出生的婴儿,这个是被剖腹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差,遇上什么事情,也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不像那种由下而上,由本土自然生长的,抵抗力顽强,又有根源,遇上什么也能说出个自己的一二三来,所以就形成了良莠不齐,好坏不一的,且理论性弱的场面。

中国的女权主义就像那笼子里的金丝雀,听上去美得很,但始终还是在笼中挣扎的,生不出些真正能在人类女权历史上的痕迹来。不过,我始终还是抱有信心的,这件事必须有点信心。

其次,再说说小波在行文中引用的那些故事。小波的故事讲的也还算不错,当然, 转述别人的故事要简单些,不过这转述过程也是能有区分的,有点人能把一件极普通平常的事说的很有趣味,增加了戏剧性的效果,这样一个故事听得人就比较幸运了,能听到一个好故事,也能开心很久,幸福感也能提升。

总之呢,这本书倒是颇有些意思的,虽然一开始我极有些反感他说有趣和幽默这件事,现在想,大概是不自信的原因,自己没有的,别人有,难免有些不平,但是,这种事情,不可强求,平常心就好,虽说自己也不算上个有趣的人,但不做无聊的人总能是达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