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简史》谈谈快乐
今天终于把《人类简史》这本书给看完了。不得不说,这本书很值得一读。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在于作者把人类的历史用有趣的方式描述了一遍,而在于作者看待人类历史上各种事物的角度,充满新意而又引人深思。而这篇文章,我想谈谈很多历史学家很少讨论,而这本书中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所讨论的问题,那就是快乐。我和作者观点相同,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历史问题。
过去的500年间,我们人类的发展可以说是令人惊叹。我们工业和科学革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拥有了很多超人类的力量,社会秩序和日常生活也彻底改观。这个时候其实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变得这么“牛逼”,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我们比3万年前那个居住在洞穴里的人,究竟谁更快乐?如果我们没有他快乐,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城市、文字、钱币这些东西呢?
目前的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都告诉我们,要追求人类幸福,而对于幸福快乐的真正来源却还是不明就里。原因就是历史学家还在回避这个问题,快乐幸福的变化可以说是人类对历史理解的空白。
有人会说,人的能力变得更强了,我们可以用能力来减轻痛苦,满足愿望,所以我们当然是比那些狩猎采集者要开心得多。可是,我们会发现新的倾向、行为和技能并不一定会让生活过得更好。农业时代人们整体形塑环境的力量确实提升了,但对个人而言,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艰苦,农民的工作可能比狩猎更加繁重,获得的营养也会不均衡,受到剥削的可能性会大增。同时人类有了权力或能力就有可能滥用,那些非洲的奴隶、美洲原住民可不会觉得他们生活得更好了。所以能力越高越幸福的观点有待商榷。
反对上述观点的人还会说,正因为人的能力变强了,创造出很多不符合人类实际的需求,我们堕入了不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无法满足来自我们基因中固有的倾向和本能,即使现在过着舒适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狩猎采集者猎到长毛象那种兴奋和纯粹的快乐。
更有人认为,作为狩猎采集者,我们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又满足,当然很快乐。而现在,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印记,每个人的内心被各种现代化因素所干扰。同时人类可能已经埋下了未来灾难的种子,人类社会朝着失衡的方向越走越远。
想要去讨论快乐,首先我们就要先搞清楚,快乐该如何计算?快乐的来源是什么?是实质因素(如健康、饮食、财富)?还是社会、伦理和心理因素?那目前的看法大概可以分成四类:
快乐是期望能否满足
快乐是生化机制
快乐与生命的意义有关
快乐是放下主观感受
让我们来依次看下:
快乐是期望能否满足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健康和财富会对快乐产生根本性影响,一个富翁显然会比一个残疾人更快乐。然而,关于快乐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在于:快乐是主观期望与客观条件之间是否相符。如果你想要一辆牛车,你得到了,你就会觉得满足;如果你想要台法拉利,即使你已经有一辆大众了,你还是会觉得不开心。正因为如此,健康和财富等看起来很诱人的因素,其实并不会对快乐产生长期影响。客观条件改善了,你的期望可能会提高,而处于不顺的时候,我们的期望也会变得保守。
如果认识到期望的重要性,想要了解快乐这件事的历史,就需要检视各种期望的影响。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我们对期望可能有个理解的谬误。我们在试着想象别人有多快乐时,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想想自己在那个情况下的感受。但期望是主观的东西,例如我们现在觉得每天不能洗澡换衣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东西,但是中世纪的农民可能就不会这样认为,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期望和想法,他们甚至会觉得有衣服穿这件事本身就很幸福了。
同时,如果说快乐由期望决定,那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使我们变得不快乐。因为可能在5000年前,你认知的世界只是你周围的一个小村子,与周围人相比,你会觉得你长得很好看,你很自信;而活在现在,你发现那些明星长得比你漂亮的多,你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同样,有没有可能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之所以对生活不满,不仅仅是因为贫穷和疾病(因为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肯定比古代好很多)还有可能因为看到了发达国家人民的幸福生活?
快乐是生化机制
社会学家把快乐归结为主观期望,而生物学家却认为,快乐等其他主观心理因素,才不是由外界因素决定的呢,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构成的复杂系统决定的。所以不管你中了彩票还是找到了真正的爱情,都不是真正让我们快乐的唯一原因,本质的原因是血液里流过的各种激素和脑中闪现的小电流。
你会觉得,这又怎样呢,人本来就是物质组成的嘛。令人遗憾的是,生物学家认为,人的生化系统对于快乐似乎有限制,只会维持在恒定水平。如果把快乐进行量化,快乐的程度就取决于那些激素的浓度和电流的刺激程度,而它们都是在一个范围内进行变化,也就是说快乐是有最大值的,无论你是在5000年前猎到了一头羊,还是今天买了一辆汽车,快乐的程度都不会超出那个最大值。
而同时还有一点,快乐不会永远持续,迟早会消退。我们想象自己如果考上了理想大学、中了头彩后会一直高兴的要死,但实际上,当我们的期望满足之后,我们也就不再这么快乐,而是回到原点。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快乐其实就是帮助我们生产和繁衍的。因为性行为会有快感,所以人们会选择性交,把基因传下去,但同时高潮也会迅速退去。如果高潮永续不退,可以想象男性会十分开心,但连觅食的动力都没有了,也不会有兴趣再去找下一位能够繁衍后代的女性。这显然不利于基因的传递。
如果我们接受了生物学关于快乐的结论,那历史对于快乐的重要性就大大减弱,毕竟,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只是改变影响血清素分泌的外界刺激,但无法改变最后的浓度,也就不能使人变得更快乐。这样也会催化出一个想法,那我们想让人们变得更快乐,其实只要操纵人类的生化系统就可以了。我们不用革命和发展,只需要生产大量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人们只要每天注射,血液里的浓度就会提高,人们就拥有了长期的快乐。就像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可能你会觉得很可怕却又难以解释,不过所有人永远都是快乐的,这到底能有什么问题?
快乐与生命的意义有关
生物学家对于快乐的基本假设其实就是:快乐等于快感。这其实是遭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的。他们认为大多数人对于生活有时是有些矛盾的,有时一些事情也会存在一些令人讨厌的时刻,但人们却会觉得快乐。比如养孩子,换尿布、处理孩子的吵闹可以说是没人想做的苦差事,但是大多数家长又觉得带孩子是他们快乐的主要来源,这这些人难道有毛病吗?
还有一种可能是快乐其实并不是一个片段,而是要看整体,如果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快乐还有重要的认知和道德成分,价值观不同,想法也不同。不同时代的人身体感受痛苦和快感的机制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对于生活经验所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一样。士兵觉得保卫祖国,生命就有了意义,所以他快乐;科学家觉得自己增加了人类的见识,生命就有了意义,所以他快乐。
但其实从纯粹科学角度来说,人类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明天早上人类灭亡,地球依然围着太阳转。所以所谓意义,依然是主观的,那所谓快乐,其实就是个人对意义的错觉与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只要我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我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
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一种自我欺骗吗?
快乐是放下主观感受
无论是自我期望满足、生化机制还是生命的意义,以上的观点都有一个共同假设:快乐是一种感受。这很符合自由主义的看法,我们都相信,我快不快乐当然是我自己说的算,那是我自己的感受。
但是大多数宗教和哲学看待快乐的方式,都与自由主义不同。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上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主观感受这件事。
佛教认为,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无论是快感还是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意义,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大多数人就是太在意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快就是痛苦,所以拼命追求主观上的愉悦感受,变得太过执迷,心灵焦躁不安,这使得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所以苦的根源就在于追求这件事,不管追求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想要获得快乐,就必须认清这点,放弃追求感受。只要这样,才能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受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宁静。无欲无求,方为快乐。
从以上的观点来看,想要获得对快乐这件事正确的历史认知,最重要的是人类是否了解自己。我们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今天的人比远古的采集者或中世纪的农民更加理解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