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读温红博、刘小莉老师《初中小说阅读方法
今天阅读了北师大教育学部温红博和北京171中学刘小莉老师撰写的论文《初中小说阅读方法与策略指导——以<孔乙己>为例》一文,我感到文中以《孔乙己》为例谈基于小说文体特征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阅读小说的共性策略。
一、基于学情把握的知识准备。
文章首先引用了“来自国际阅读评价项目的借鉴,以及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学生阅读素养维度中“信息的获取和检索、整合与解释”等维度表现不佳。具体表现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我调控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较弱”,“分析概括能力脆弱”。而究其原因,就是关键性的阅读策略缺失,基本阅读的能力不足。
阅读理解需要三类知识:内容知识,策略知识,元认知知识。其中“内容知识”我的理解是:必须基于学情,知道学生先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哪些可以用到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去?要知道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孔乙己》为例,学生应该知道“科举考试,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小说的文体知识”等。这是学习本课的前提,教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资料提供,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做准备。
如果没有对学情充分地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课必备的“内容知织”储备,就匆忙组织课堂教学,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能力,那是不可能的。
二、阅读主体介入的过程调控。
学生是阅读文本的主体。小说的阅读,一般老师只是把小说的三要素作为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识记,没有从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抓情节、人物,提出基于文体特征的一般性问题。如,小说体裁特点有哪些?虚构了什么情节?为什么设计这个情节?我们应该怎样读这篇小说?等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基于文体特征的小说阅读,才会深入,而不是仅仅就故事读故事,就人物分析人物,没有深入地思考与分析。这种没有自主意织和文体意识的阅读,没有自我调控的策略,往往是浅层次的阅读,或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阅读。文章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设计了让学生监控调整自己阅读过程的问题,引领学生从小说文体的角度去阅读分析情节和人物,这样才能读懂,才能深入,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小说概括、解释与分析的策略。
小说阅读中无法回避“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识别提炼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各段要点,再将其连缀成几句话。而“概括”的方法主要是围绕“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也可以围绕“主人公某些特点”进行概括。例如“孔乙己为什么可笑?”这样让学生带着识别和概括的策略,主动去阅读课文,利用阅读“预期”,检测阅读“预期”,使阅读理解更深、更透彻。
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解释与分析,学生往往会概念化,抽象出来,而不会结合小说内容和具体语句进行解释与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和解释,使之言之有据,分析有理。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认识人物的丰富与复杂。文章以《孔乙己》为例,就通过孔乙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的描写,分析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尴尬、可恨。这样全面系统地分析,又变换角度的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和素养。
总之,这篇文章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给我们阐述了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一些基本的策略和方法。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要有阅读主体学生的介入和过程调控,要学会小说概括、解释、分析的一些策略,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小说阅读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