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用户反馈: 问现象, 不问想法

2017-11-12  本文已影响107人  Shawon

上周跟进了一个用户反馈,从联系用户到最终搞清楚问题一共花了三天。由于时差的原因,只有在下午才能联系用户,再加上过于信任用户,导致走了很多弯路。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在处理用户反馈是,一定要问现象,不问想法。

时刻记住,用户反馈的任何内容,都是他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基于他对我们产品的认知,他做任何操作,都对产品有一个预期,这个预期一般是从我们产品上学习+用户自己推导得到的,当产品表现得和他的预期不符时,他就会认为产品出现了bug。

所以我们在询问用户时,务必要分辨他说的到底是自己的想法,还是自己看到的东西,如果无法明确分辨,要求用户给出屏幕截图。

比如用户反馈“关闭A功能后自动打开”,就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A功能”定义不明确,他说的A功能和我们内部说的A功能很可能就不是同一件事情。我们是对自己的产品最了解的人,但用户不一定了解,无论他声称自己有多了解,都存在认知错误的可能性。

其次“关闭”这个动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用户说他“关闭”了某个功能,其实是说他执行了一些动作,他把这一系列动作统称为“关闭”,但这一系列动作真的能达到“关闭”的效果吗?我们不得而知。

接下来,这个“自动打开”如何定义?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户如何认知A功能的“打开”状态。就好比用户关闭了消息推送功能,但是产品设计上,用户依然可以查看收到的消息,只是不提醒而已,那么当用户发现自己关闭消息推送之后,还能查看收到的新消息,就会认为消息推送还开着。

所以我们就应该问清楚,用户如何操作,操作之后看到了什么现象,因此得出结论“关闭A功能后自动打开”。

我上周恰好就遇到了这样的用户,反馈“关闭A功能后自动打开”,我每次问他看到了什么,他回答的都是觉得是什么,要他给截图,他总是觉得我低估他的智商,觉得我的问题太弱智,每次都说不用截图,导致我判断失误,写了一堆调试代码,打了测试包给他安装,结果任何异常都没有发现,因为根本就没有异常,所有的bug都是用户认为的bug。

尽管用户反馈很有可能是误报bug,但我们依旧需要反思为什么会导致用户认知错误,我们的产品一定是解决用户的需求,符合用户的预期,如果与用户的预期不一致,在用户看来就是bug,如果我们的产品就是这么设计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有没有更好的不容易引起误会的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