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也要看电影|《你好,之华》——人生如露,往昔如梦
没钱也要看电影
□文/瓦斯灯
时隔23年,因为一部《情书》被众多文艺青年铭记在心的“纯爱教父”的岩井俊二,第一次来到大陆拍摄电影,与陈可辛、周迅等中国电影人合作新片《你好,之华》。影片上映后,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过于做作,部分细节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有人则认为这就是岩井俊二电影的风格,虽有部分水土不服,但总的来说还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电影。
爱情只是引子,电影的主题是青春。
更确切地说,是对往昔之梦的怀缅与追寻,并由此折射出一干人物的命运。这不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全片笼罩着一层温暖的柔光,镜头所及之处,都是干净明亮,不染尘灰,由少至老每个角色都是一口标准普通话,衣着得体,举止斯文。虽然取景地在大连,但辽东地域的特色几乎被完全消弭,80年代末中国的时代特点也毫无体现。这一点或许会被诟病导演不接地气,不熟悉中国风貌。但我以为这正是导演岩井俊二作出的风格化的处理——电影,以及一切被认为应当是写实的艺术,并不非得是生活的复制,也可以是生活的提炼与萃取。这样处理的效果是,这个故事不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它也可以发生在我们身上。
故事开始于之南自杀离世,在结束葬礼事项后,妹妹之华以姐姐的身份去参加初中同学会,遇上了自己初中时暗恋的男生尹川。两人互相加了微信。回家后,之华的丈夫文涛误以为妻子出轨,大吃其醋,砸坏了之华的手机。由此之华开始与尹川以信件通讯。一封封信件传递中,逐渐牵扯出一段三角恋的年少往事,以及三人成人后各自的命运。
电影的基调是克制而感伤的,之南的葬礼平静无波;
同学会上,之华听到之南生前的录音,只是眼圈泛红;
少年之华强压心事,故作镇定地递给尹川自己的情信;
婆婆与扈老师以英语教学的名义通信,暧昧情愫只在一只婆婆“偶然”遗落在扈老师家中的口红里传递;
尹川与睦睦,即使是全片最应具有爆发力的时刻,尹川从之华口中得知之南的死讯,影片也只是给了一个二人相对的中景镜头,非常克制,尹川的眼睛隐没在反光的眼镜片之后,无法感知他的情绪是如何波动。
这种严防死守般的克制,很多人以为是出自日本导演的水土不服。但我以为,这种处理,实际上透露了一种冷酷的讯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里,没有人真正想要争取和改变什么。
少年之华将情信递给尹川,只为陈述心迹,并不想把他的心从姐姐身边夺走;
再度相逢后的之华给尹川写信,也并不真心想要放弃稳定的家庭,与尹川开启一段婚外恋情;
婆婆与扈老师以师徒名义来往,心知肚明扈老师对她只有交情,并无爱意,两人默契地保持现状,谁都不越雷池一步;
睦睦告诉尹川从年少时就渴望他成为自己真正的父亲,带领自己和母亲离开张超,但真正遇见尹川时,她并未试图争取与这位陌生男人有进一步的联结;
尹川深爱之南,但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在之南的生活中从此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对于之南和自己分手之后的生活,他再未尝试参与;
尹川一开始便知与他通信的是之华,但并不拆穿,而是顺从地配合之华,共同演了一出老情人叙旧的戏;
岩井俊二的电影里,中年时光,犹如一片灰色的沼泽。少年时代的纯真梦想业已失去,一眼能望到头的未来也无可期盼,而当下,目之所及的当下,只有无尽的日常琐碎。
之华,尹川,之南,张超,都未能成为自己在年少时期盼成为的闪亮样子。之华在图书馆做着简单的工作,其余时候打理家庭。尹川一心想成为名作家,年过四旬也只出版过一本小书,他的生活简单而落魄。之南婚姻不幸,最终留下一双儿女选择自杀。张超少年时候曾经梦想自己成为艺人,却至今蜗居在一间困窘的老房子,整日醉酒打老婆无所事事。
这些曾经满怀希望的年轻人,他们的中年生活表面或光鲜或潦倒,但内里皆是空虚失落,危机重重。这种通信,与其说是旧情深长,念念不忘,毋宁说这是他们主动为自己平凡生活制造出的一点浪漫,是中年人在捕捉少年时光投在如今生活上的一点幻影。这种捕捉看似浪漫热忱,本质还是虚无的,徒劳的,充满了感伤和自恋。
之南在初中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相信中学时代,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将是终生难忘,也无法替代的回忆。如果你问我未来的梦想和目标,我一下也没办法说得特别具体。但我觉得这样很好。这样我们的未来就有无限可能,我们的人生选择丰富多彩。我们每个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有的人能实现梦想,也许有的人不能,人生有艰难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在那样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想起这个地方,这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有无限可能的地方,这个让我们所有人都平等,尊贵,闪耀的地方。”
这段致辞是整部电影的文眼,总共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之华顶替姐姐去参加同学会,发言完毕正在心虚溜走时,台上开始播放三十年前的毕业录影,之南的声音作为旁白出现。之华转身愕然,表情震惊、恍惚、哀痛依次递进。姐姐年少时的声音,遥度三十年岁月,骤然在身后响起。斯人已逝,音容犹在。这是故事的第一个戏剧性场景,传达了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浮动在现时中的往昔,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复杂情愫。
第二次是尹川对之南的回忆。初中时代,之南是校园里最闪耀夺目的女生。毕业典礼上,她在台上说出这段话,青春年少,神采飞扬。这恐怕是尹川与之南的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犹胜大学时代真正在一起的恋爱时光。
第三次是影片尾声。之南的一双儿女,睦睦和晨晨,打开母亲留下的遗书,发现里面是一张年深月久的格子纸,正是之南三十年前初中毕业时的演讲稿。与此同时,尹川把这次重返校园的摄影集交给之南,翻到最后一页,是尹川亲笔书写的这篇毕业致辞。在之南朗读的声音中,往昔再次浮现,原来这一篇毕业致辞,是之南主动拜托尹川帮她修改所成。空旷明亮的教室里,只有他们二人,之南在讲台上练习致辞,尹川静静坐在台下看她。
这段毕业致辞是如此重要,它揭示了人们怀念青春,追忆旧情的原因:“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人生选择丰富多彩。”青春少年时,前途茫然无所依。但因为处在人生的开头,茫然反而最好,最怕的是清楚明白,就再也没有了期待与幻想。人到中年,过去与未来都一目了然,能得到的早已得到,剩下的都是无可奈何。少年往事,流光碎影,犹如日光之下的飞尘,湮没在中年人疲惫的眼睛里。很多人是被时间击败的。逝者归于岑寂,生者仍需前行,深情与幻梦唯有寄予往昔。
这部片实际上有一明一暗两个女主角。明面的女主角是之华,故事由她与尹川的久别重逢开始。也经由之华这个中间人物,串联起三代人各自的爱情故事。隐藏的女主角是之南,成年后的之南从未在片中正面出现,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都深受其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幻梦投射在这位逝者身上。可以说,在这部片中,之华是剧情的核心,之南是情感的核心。
周迅这次不再饰演她一贯最拿手的那类轰轰烈烈,为爱而生的痴情女性。之华活泼开朗,温厚宽容,生命力旺盛,电影里她大部分时间处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周迅本人在访谈里说:“我不觉得它是一部爱情电影,它更多的是在之华的成长过程中,对时间流逝的一种叹息。”人到四十,会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时光流逝,永不再来。
对于周迅这样的女明星来说,年华老去,会有比普通人更加严重的心理危机。在最近的访谈中,周迅坦言一两年前曾经有段时间,每天早上一起床,想到自己的年龄,就会难过到坐在沙发上开始哭。这种心理困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周迅表演风格的转变。在本片的表演中,周迅的表演精准而克制,十分生活化,在表演中不再强调自己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完美贴合了整部电影的基调。顶替姐姐出席同学会、向尹川讲述姐姐死因、安抚晨晨入睡,这几个片段都充分展现了周迅对情绪与节奏的准确把控。周迅也凭借此片的出色表演,入选第55届台湾金马奖女主角的评选。
饰演少年之华的小演员张子枫在本片中光彩夺目,展现了出众的天赋与技巧。之华从小一直生活在姐姐的光芒之下,连暗恋的男生也暗恋着自己的姐姐。这种尴尬而微妙的心理处境,尚处在懵懂中的机心与私意,情窦初开的羞怯与坦荡,少年人的脆弱与勇敢,被张子枫演绎得恰到好处而又不失天真可爱。是本片最大的惊喜。年仅十七岁的张子枫,也因此入选第55届台湾金马奖女配角的评选。
值得一提的是胡歌饰演的之南丈夫张超,这其实是一个很有空间的角色。剧情进入一半,我们已经了解到,是这个男人把之南从尹川身边抢走,并最终毁了她。在之华的描述中,这是一个喝醉酒就打老婆打女人的无能混蛋。但当张超一出场,我们惊讶地发现,他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粗鄙凶恶,相反他外表几乎算得上文质彬彬,举止从容,谈吐也十分斯文。从张超的自白中,我们了解到,他年少时也曾经追求出人头地,但这份野心没有实现,因此他对周围的人都怀抱一种潜藏的攻击性。
一个懦弱无能的男人,生活的不如意都变成报复心,在外窝囊受气,回家打骂妻女。但张超的诉说中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痛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醉汉家暴男形象,他对妻子之南的感情是病态而复杂的。他和尹川其实非常相像。两人都无能,落魄,充满了对业已破碎的旧梦的不可自拔,只是胡歌的表演稍欠火候。
在这部表面温暖明亮其实颓废感伤的电影中,导演还是留下了一点希望之光:之华的女儿飒然坦陈自己有暗恋的男同学,并决定在新学期向他告白。青春是短暂的,下一代的故事是否会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