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有千万种

2022-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王蜗牛

今天和高中闺蜜聚会聊天,聊了很多内容。

转眼间,我们离上一次见面已经有大半年了,而她家二宝也快五个月了。

我这个闺蜜是深交十多年的老朋友,所以说话都不藏着掖着,大家都比较真实。

闺蜜17年硕士毕业于医科大学,成为了某三甲医院的住院医师。她老公15年硕士毕业于同一个学校,也进了省级三甲当了医生。

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们买了两套房,一套130平,一套180平,买了BMW,买了一个车位,然后又生育了两个孩子。

不过五六年的光景,从一无所有到身家几百万,好像一下子就变化很多。

当然他们俩的职业都很好,预计一年收入不低,三五十万是有的。

想想我刚毕业那几年十分窘迫,一方面焦虑自己的感情没有结果,一方面感叹自己什么都没有,在这个城市扎不下根,那种深深地恐惧感和不安感曾经困扰我很久。

所以对于他们短短几年就翻身的经验,我很感兴趣。

闺蜜告诉我,他们买一套房子的时候父母给了十万,第二套房子时问父母借了十五万,父母只需要他们还5万。

同样的,她有一个姐姐在上海,她姐买第一套房子的时候父母也给了十万,去年买第二套也给了十万。

也就是说父母对于她们俩姐妹的付出,光在房子上就一人补贴了20万。

而她父母还在想方设法补贴她们,从孩子出生到孩子周岁到每次回家,到住新房,都是一万一万地给。

当然对她姐姐也是如此,用她的话说是父母对自己舍不得花钱,却总是在想办法减轻子女的压力。

想起我自己的情况。15年我想要买房的时候,当时手里缺钱,找我爸借三万块钱,他说没钱,我不得已找我姐借了钱,后来我姐说要买房,我马上就还给她了。

但是这个借钱的阶段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为了还她那三万,我没办法套的信用卡给的她。

后来几年里我一直很拮据,因为自己本身工资不高又要还房贷,还要还借的首付钱。自己过得紧巴巴,一个月买不了一次水果买不了一次零食。每天想着的是怎么还钱。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两年的时间,后来工资慢慢高一点了,才敢松懈一点点。

虽然这段经历我从来没有告知过任何人,但是因为这段经历所形成的没钱的恐惧感,后来一直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但是说父母是不够爱我们的吗?

肯定不是,他们肯定是爱我们。只是他们的爱里先考虑了自己。

老公分析说,同样是两个女儿,闺蜜家是把女儿当成儿子养,我们家是把女儿当成女儿养。所以父母付出的和考虑的会完全不一样。

我宁愿相信是由父母本身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虽然我们都是农村出身,但是闺蜜的爸爸一直在做木匠,每年挣的钱不少,而我爸妈虽然从年轻时候就在外面打工,但是一直断断续续,没有长久的职业。

当然,具体到家庭氛围。我们俩家也是不同的,闺蜜说她们对爸爸妈妈也是全心全意付出,她们家的任何东西,包括父母的衣服,家里的电器,零食水果甚至衣架,都是她和她姐买回去的,她们对父母的关爱也是很多的。

反思我们家,更像是活成了三个小家庭,各自在小家庭里面转,各自管自己。虽然我每次过节会给父母红包,但是加起来的总额估计不够闺蜜过年给一次的,平时给父母的花费也不是特别多,只是在节日上才表示。

所以两家的区别在这里,家风不同,父母子女关系不同。

但是有一个点可以探讨的是,把女儿当儿子的父母想的是如何减轻子女的负担,所以会努力挣钱攒钱,但是把女儿当成女儿的父母会觉得自己女儿过得好不好是女婿和亲家的事,自己只有旁观的份,所以自己挣钱的动力不足,因而也存不下什么钱。

当然我并不提倡那种为子女倾尽一切付出全部的父母,毕竟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也有想要的活法,没必要去绑架他们。

今天,因为这种家庭区别,进行了一番思索探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哪种类型的父母,肯定都是爱子女的。作为子女要做的是,放平心态,平和相处。凡事通透一点凡事看开一些,如此便够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