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5 - 草稿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摘记: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后进学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因此自然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同学们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
“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学生”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转化“后进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学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平时上课老坐不住的陈元兵,有一次课堂上居然偷偷地在抽屉里“研制”炸药,结果引燃了书包,差点儿造成恶性事故。我严肃批评教育他后,主动给他介绍一位化学老师,让陈元兵好好从基础学起”,结果他不但在课堂上“老实”多了,而且居然逐渐迷上了化学。伍锐在课堂上耍蛇,吓得全班同学不敢进教室;我介绍他与生物老师交朋友,后来生物老师叫他当科代表,还让他参加了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文建国上课从来不听讲,说是“听不懂”,但他对小制作特别入迷,所有的零花钱几乎都用来买车模零配件,于是,我专门嘱咐物理老师,请他指导文建国搞各种小制作,并让其参加各种小制作比赛。郭华威一上课便睡觉,我也看不出他有啥兴趣爱好,于是,我给他推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精彩情节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叫他在课堂上抄这部小说,两年过去了,他已抄了11本作文本……
感悟:
应试教育下,以分数论英雄,定成败,着实打击了不少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分数的指挥棒下,也真的有学生,因为分数低就舍弃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后进生”有什么习惯?他们大都:行为习惯糟糕,好追逐打闹,讲脏话;不喜欢学习,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拖拉;…….可是,李镇西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根据他们的个性,发展其爱好,不但能使他们或多或少学点知识,而且还能引导他们的做人之道。”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从每一位后进学生的精神需要入手”,就能够给他们以本该拥有的可能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