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没有那么简单,挽回,没有那么困难
分手,不是说分手就能分的。复合,也不是说复合就能复合的。
说分就能分掉,要么是情感骗子,要么是没有真心爱过。因此,复合的可能性,不由分手的绝情决定。说得再怎么绝情,也不是说分就能分的。而且,说得绝情,恰恰证明了一点,是真心喜欢。
“我们再也不联系了”“再也见了!”“我们删除拉黑吧”分手越绝情,说明情越深。绝情是企图断的干干净净,不留余地,不耽误各自的未来。但是,因为情深,也就不能说分就分。这也是为什么,分手后,对方还给你机会死缠烂打。
男女思维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人和猪的差异都还要大,这不是笑话。
科学家发现,黑人、白人、黄种人,95%的基因都是相似的,但是剩下的5%,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女人拥有宝贵的繁殖资源,而在繁殖中还要经历怀胎、分娩、哺乳、抚养、保护、喂食等过程,正因为高繁殖投资,女人进化出了一系列挑剔的择偶标准,围绕着“资源”展开。资源是生存的保障,她们偏向于现在拥有以及有潜力拥有资源的配偶,他们能够为自己和子代提供稳定且可持续的资源保证。配偶的品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权衡因素,这种品质决定了配偶是否适合当父亲,以及是否能够持续的获取到资源。
配偶的身体条件是保护自己和子女的基础,特别在远古,男子得承担起保护配偶和资源的安全,这可以解释现代女人为何如此中意身材高大的男人,即使男人再也不需要用身体PK保护资源。女人需要配偶的承诺,这种承诺能够维持长期的配偶关系,避免配偶将资源投资到其它异性身上,也是区别长期择偶和短期择偶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Ta变了?和开始的ta不一样了?Ta不喜欢我了嘛?Ta为什么这样对我?Ta是不是变坏了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嘛?为什么ta在我身边,我却感觉像隔着一条银河那么远?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原本相爱的两个人之间产生巨大的隔阂?
01
无节制的“审问”
建立关系的时候,人们对关系会是怎样的已经带有了自己的的信念。其中一种是浪漫主义,认为爱情是择偶的最重要的基础。相信浪漫会使伴侣关系显得特别,但并不会显著影响伴侣的行为。相比之下,有些观念是明显不利的。如:“争论是有破坏力的”,“心有灵犀很重要”,“伴侣是不会改变的”,“性生活每一次都应该是完美的”,“男女是不同的”,“好的关系顺其自然”,等等。相信这些的人不会努力解决问题,只是避免问题。结果相对于拥有更具适应性观念的人,其结果是他们关系的成本更高,对伴侣的感情投入更少。
对于大多数亲密关系来说,无节制的提问是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在你的提问过程中,你只是想知道真相或答案。但不仅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得到你想要的真相,它甚至会在这段关系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例如,以下对话:
男友回来时很晚,女人独自在家等着。
“你还知道回来啊?怎么不在外面多呆一会儿呢?”
“哎呀,我这不是陪着客户,就耽误久了一点。”
“是陪客户还是鬼混?反正话都是从你嘴里说出来的。”
“我鬼混?我也提前跟你说了,今天会晚一点,不用等我早点休息。你等这么半天,就为了挖苦我?”
“我挖苦你干嘛,你心里还有这个家吗?每天就知道出去应酬,我就等着你,你在外面干啥我都不知道。说吧,你是跟谁在一块儿的?”
“就是跟客户的饭局,我要是不去应酬,没有单子,哪里来的钱?”
“你别岔开话题,我就问你,你是跟谁去的?都去哪儿了?陪客户都是咋陪的?都干啥去了?”
“好吧,你是这么想的,”他说。"我太累了,无法向你解释"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分析这两个部分。
首先,女人的部分。无休止的询问会逐渐把对方推向绝望的境地,甚至没有回旋的余地。虽然妻子只想引起男人的重视和关心,或说出真相,但她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结果。
相反,这样问问题很容易会把对方推到别的人面前。就好像在一段关系中,咄咄逼人的一方是在进行一个攻击动作,而对方就会被迫招架,一旦发现自己招架不住了,那肯定是扭头就跑。
第二,我们来谈谈她的男人这个问题。事实上,男人的问题一直是双方亲密关系中两方矛盾爆炸比较密集的点。很多女人觉得男人不负责任,很多男人觉得女人莫名其妙。那是什么让男人有这样的行为呢?
02
理性碰撞
这可以从男女心理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中看出。总的来说,由于男性受到雄性特质和心理成长的影响,男性都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相反,女性以感性和情绪思维为主。这导致了一种关系中的“不同频率现象”。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男人在“事件”层面上争论,女人在“感觉”层面上争论。
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上面情境中的男性,一直是在围绕“回家晚、陪客户应酬”这两件事情辩解,并且,他也会主观的认为女性是在为这两件事情发脾气,这是一个男性视角第一反应的必然结果。
其实,女人在这个时候,吵的并不是“事情是不是这样”的问题,而是“我这么晚没人陪,我生气你不知道”这样的感情和情绪。在这一点上,一个女人需要的是和她在一起,看到她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解释和争论具体的事情。
于是,男性理性的思考,往往在此时会产生反作用,不但无法尽快平息争吵,反而会火上浇油,激化成局势失控。
为什么恋爱后,人会变得丑陋?尽管我们的亲密伴侣比别人对我们意味着更多,我们却很少努力在他们面前维持良好的印象。
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我们已经知道朋友或恋人喜欢我们,让自己迷人以赢得他们赞许的动机不足;其二,因为他们十分了解我们,在影响他们的想法方面可做的较少;最后,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要呈现良好的行为举止需要集中精力并努力。
人们经常会努力为自己的同伴创造出一个想要的公众形象,也会努力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公众形象。
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朋友网络,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拥有更多朋友,但是很多朋友都只是“活动专家”,是他们进行某项活动的好伙伴;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朋友较少,但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多,他们对浪漫伴侣投入也更多,但在关系开始阶段不像能力强的人那样享受同样多的亲密。
为什么人只看到自己的努力,看不到爱人的付出?对事情发生原因的解释称之为归因。尽管彼此有亲密的了解,伴侣仍受到行动者/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相比于他们在伴侣身上观察到的行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解释。人们会意识到影响他们行为的外部压力,却将相似情况下伴侣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
人倾向于自我服务,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于外因。这种习性使得人能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到更好的借口,而不会同样地原谅伴侣。多数人认为自己很好相处,而伴侣有时令人难以容忍。伴侣的归因模式决定他们对彼此关系的满意度。
幸福的伴侣以仁爱之心来判断对方,能够保持幸福的关系。苦恼的伴侣则不论对方如何行为,总是以一种不满的方式看待对方。人们可以选择用不同的观点来解释伴侣的行为,既可以使关系更加亲密,也可以使情况恶化。
如果分手或者被拒绝或者一切伤害令你痛苦,就是因为你把ta当做了控制的对象。而对方,是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的。
我放下预期和目的,而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ta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以这一标准衡量,前提是“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
恋爱关系不是终点。“我与你”的关系可以应用与整个世界里的任何人及万事万物。
恋爱秘籍中总会出现这样一条:“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这句话有点合情,但一点也不合理。如果现有的关系你并不满意(这种情况几乎是全部的),你要做的只有:
- 降低自己的标准 2. 换个关系 3. 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改变自己也改变对方,使双方达到或超出彼此的要求。
首先,(1)是有问题的,因为恋爱关系的目的是使双方成长,降低了要求,也就剥夺了对方成长的权利。两个人谈恋爱谈了很久虽然很轻松很舒适但没什么长进,确实是挺遗憾的。人总要成长,现在轻松舒适安逸了,以后还是要经历成长的烦恼和痛苦,早经历总比晚经历好些。
(2)换个关系可能很好,也可能更糟;当问题出自你自身时,换个环境同样的问题还存会在。在麦田里也永远找不到“最大的麦穗”。
所以,恋爱的维持与更新,还是要靠改变自己也改变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