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前话高考
原来中学阶段主要是积累,
现在积累已经成为鸡肋。
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核心
举个例子,最近某地组织的高三学业水平诊断语文第17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用叠字渲染游子的孤寂,用离家遥远体现游子的思乡之情。
(2)《谏太宗十思书》中说历代帝王处于“深忧”与“得志”两种处境下的两种状态分别是:“——————”和“——————”。
(3)小明在做关于边塞诗地名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不少将边塞地名引入诗句的唐代边塞诗,如“——————,——————”。
监考时看到这个题目,感觉第(2)(3)道两个小题难度不大,但第一小题在脑袋里搜索了好久,不敢确定是哪一句,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这首诗我还是能够背诵的,怎么就一下子想不出“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呢?
由此想到“为国选才”的高考。高考是要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具体情境为载体”。情境包含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不管什么情境,都需要深入阅读才能进入相关情境,原来靠单纯积累的考试已经——结束了!
还是拿“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两句诗歌说吧:沉沉二字字面意思为斜月慢慢西沉,游子在江边徘徊到斜月西沉,情感显然是孤寂,产生了新的意义,诗人果然厉害,没有多写一个废字。学生的确需要极高的诗歌鉴赏能力才可能体悟到,我自己在教学和背诵的时候从来没有这么仔细考虑过这两个字的言外之意,真是惭愧。
这里没有必要论证高考题目的难度问题,这不是升斗小民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适应即将面临的考试和将来无数大大小小的考试。培养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恐怕是唯一的选择。
而且,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这句话说得很明白:
死记硬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刷题的时代结束了!
可惜的是很多学校和家长
还没有后知后觉
周测,月考,模拟,诊断等名目繁多的考试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虽然考试也是必要的检测手段
但是过于频繁的考试其实就是刷题
尽管距离今年高考只有五十多天了,现在明白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