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擂台赛2020年4月份第3期“周最佳”:《卜算子•清明祭》
卜算子•清明祭
作者:终南野老
飒飒寒食风,细细清明雨。
独自因风上层楼,遥望硝烟处。
沉思苦灾情,痛惜殇无数。
但愿殇宫归极乐,痛亦随风去。
古新社评
2020年4月4日上午10时,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前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默哀3分钟。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舰船鸣笛。这是一个肃穆、庄严的时刻,就像古人望月思乡一样,今天的我们也通过鸣笛这种特别的方式将所有人的心聚在一起,表达我们的伤感与对逝者的思念。鸣笛固然是一种形式,但当这种联想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之后,其感召力往往无处不在:有人用落泪展现,有人用作诗表达。
《卜算子·清明祭》是作者终南野老在清明节当天而作,想必也受到这场全国性哀悼鸣笛的感染。实际上,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的意义就像是一个具有十字路口性质的纽带:既前后衔接历史,将我们的心与逝者连在一起,拼成思念;又左右拥抱现实,将我们的情与生者融为一起,构成力量。但今年的清明节比较特殊:作为我国首次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启动的全国性哀悼,它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悼念因疫情牺牲的人。所以,今年的清明节所衔接历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些逝者好像就在眼前。特别是联想到如今的疫情尚在持续,“逝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容量还在扩大,那种感觉更加真切。其实,也正因为如此,清明固有的思之感觉才会被忧超越。可以说,这也是《卜算子·清明祭》这首词的主基调。
上阙写作者在清明节这一天,因风登高,遥望硝烟处。这里的硝烟自然是虚写,代表武汉。实际上,前两句都中规中矩,至第三句“上层楼”开始,向我们传递出一种情感上的转变,或者说定位。其实,自从东汉末年王粲写出《登高赋》以后,登楼与忧愁就成为文人抒情的代表性意象组合。不过,与古人经常性的怀才不遇之忧不同,作者终南野老的忧属于一种广泛存在于普通大众身上的那种对疫情的忧。
下阙中,作者分别两次用到“痛”和“殇”,但所指各不相同。第一个痛指自己,第二个指亡者;第一个殇指现实,第二个殇指作者构造出来的“殇宫”。除此之外,作者还用到一个“苦”。全文没有用到忧,我们何以感受到作者的忧。其实,除了上面王粲登高的典故外,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与苦、痛相比,忧更广泛,也更符合诗人的气质,而且也更容易催生更多其他的情感。
套用“卜算子”这种古典词牌模式,再用清明祭作为过渡,最后表现现代人对当下的所思所想,可以说,作者实现了一次接力和传承。当然,这首诗即便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依然不完美。平仄、押韵等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在用词及意境构造方面,过于模仿古人了。所以,当我们亲身体会的时候,尽管知道它所描绘的事情就在身边,但无形之中还是有一层膈膜。
作者简介
终南野老韩国栋,笔名终南野老,取自王维的诗《终南别业》和杜甫的笔名少陵野老,江西省在读大学生,业余诗词爱好者。喜欢写近体诗和词,更多的是词。其实从中学开始就喜欢读诗词,虽不大理解其中意思,却喜欢古诗词读起来的韵味。时代在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诗词已赶不上如今的潮流。如果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没了传承,它们将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希望诗词变得更大众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诗词,喜欢诗词。
创作背景:
这首卜算子,题目为清明祭,是我在清明的时候写的,当时全国深切哀悼抗疫烈士和逝世同胞,看到新闻的我感触很深,于是写下写一首词,缅怀抗疫死难者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