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五百年来王阳明》是郦波教授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围绕“完人之问”“心学之问”,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了“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以及其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为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个人的理解为:心体没有绝对的善恶区别;我们的心体收到外界的干扰或者影响,才会产生善恶的意念或波动;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意识,才能认识善恶并对善恶之行为进行正确的选择;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即“拿得起”有担当。
浙江大学公开课“王阳明心学”中,董平教授解读道:“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圣人,或是一个凡人。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态度对待你自己的生活,对待你所处于其中的世界,你自己的生活和你所处于其中的世界,就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因为所有的一切原本就是你自己创造的。”细细品之,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之动发为意,这种意有善有恶,这个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同时生活中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欲望,在诱惑和欲望面前往往容易偏离自我的心理指导。当今之际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应该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及时反观内心,采取正确的态度去“格物”。
王阳明的思想,按自己的理解,千言万语只教了一点,我们的良知是光明、浩瀚、美妙的,可以容纳宇宙间的一切万物,可以判断一切人世间价值的美丑善恶,基于这样的一种了解,现实生活当中各式各样的斗争、角逐、是非,我们应该以一种相对疏离的态度去观望它。对于欲望的疏离、利益的看淡,才会使我们变的高尚。使人们高尚的不是本能,而是德行,是良知,一个真正懂得致良知的人,才会享有崇高的道德生命境界。唯有一种精神体魄的养成,一种人格的养成,我们的生命才富有意义。
用王阳明的说法,只有我们的心体是光明的,还归他本然的澄明状态,态度才会端正。只有出于公心,以衡准之心,良知之本然状态去对待这个世界,去承接这个社会,结果才是公正公平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是私心私欲在起作用。我们应该把这种态度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关起心来,用这样的一种观点来拓展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来建构我们自己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