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好文每天写500字每周500字

学习漫步为何要“听话照做”?

2019-05-24  本文已影响32人  奇妙小书

最近在看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书是卢梭的自传。和《富兰克林自传》一样,是为数不多的自传精品。因为在《忏悔录》里,卢梭不但写自己的伟光正和各种成就,也写了自己偷东西、撒谎,诬陷别人、滥情等等丑事。毫无保留地直视自己人性的善与恶。

在感慨卢梭的坦诚之余,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卢梭的成长之路。卢梭是欧洲三大启蒙思想家,和伏尔泰、孟德斯鸠齐名。死后被安葬在先贤祠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先贤祠安葬着法国历史上众多名人,如雨果,居里夫人,莫奈,大仲马等。而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卢梭是唯一一个平民出生却成就巨大的思想家。由于家境普通,卢梭差点成为了一个木匠,也当了好几年的木匠学徒。由于自己总是到城外贪玩,经常挨师傅打,便跑到了外面闯荡。结果却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看了《忏悔录》,会发现卢梭真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由于滥情,毕生陷于感情泥淖中无法自拔。他天资普通,看书半个小时以上就会走神。记忆力也很差,为了训练记忆力背了很多天的诗集,到后来一句也没记住。他和我们一样出生普通,成长的道路也普普通通,并没有遇到特别厉害的贵人。但他就是从普通人硬生生的成为一代思想家。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令人好奇。

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勤奋、好奇心强、热爱阅读等。不能说这些品质不重要,它们就像是地基,有所成就的人基本都会慢慢养成这些品质。而这里我想说的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却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给我最大启发的品质。

这里引用卢梭《忏悔录》里的一段原文

“我的能力虽然很差,但我之所以还能有些进步,应当完全归功于这个方法。因为毫无疑问,我的能力在研究学问上一向是很有限的。我每读一个作者的著作时,就拿定主意,完全接受并遵从作者本人的思想,既不掺入我自己的或他人的见解,也不和作者争论。我这样想:’先在我的头脑中储存一些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论点明确就行,等我的头脑里已经装得相当满以后,再加以比较和选择。”我知道这种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拿灌输知识的目的来说,这个方法倒是很成功的。有几年功夫,我只是作者怎样想自己就怎样想,可以说从不进行思考,也几乎一点不进行推理。几年过后我就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足以使我独立思考而无须求助于他人了。

卢梭就这样听话照做、潜心治学直到三十岁。当他离开故土踏上去巴黎的旅程时,他已不再是那个无知无识的年轻人,而是拥有人类两千年文明的思想巨人!他来到巴黎之后所发生的种种故事也不必一一细说,比如:他与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的结识,改革音乐记谱法(也就是发明了现在用的简谱),论文获奖而一举成名……这些都是他蓄势的结果,就像水库里的水,长年累月地积蓄,只要时机一到便会倾泻而出,汹涌澎湃。

这也让我想到了发生在国学大师熊十力身上的一个故事。

有个陆军少将徐复观十分敬佩熊十力的学术造诣,便亲自登门拜访。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于是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面露得意之色,觉得可以显露下自己的水平。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观点的批评。

结果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要像吃东西一样,全盘消化而摄取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懂得吗?你这样为挑毛病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多年后,徐复观回忆到: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

为什么这里对我触动最大呢?因为我以前就是那种自以为是的人。还没读一本书,就先想的是

“人无完人,作者肯定有很多错误的观点。”

“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读书中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往往不仔细思考,就觉得

“这里作者肯定错了,还好被我发现了,不然要被作者坑惨了。”

“这个观点也不错,但是不适合我/不适合现在,因为我/现在没有XX条件。”

“这个观点作者肯定做了一些艺术夸张,或者需要在XX情况下才能成立。”

“这里作者说的很对,但我认为也有其他选择/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所以还可以对其进行一些改进。”

看到了没,我这个本身水平浅薄,毫无学术建树的年轻人。反而是非常“自信”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是对一些我不认同的观点挑毛病。就像一杯已经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倒不进一点点其他的甘泉了。以前我总是强调做事要有“空杯心态”。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都难以做到,何况学习漫步人生呢?

言归正传,让我们来谈谈漫步的学习,首先来回顾下神之业老师的学习历程

老师在乌克兰读硕士的时候,深感时间安排不合理,开始自学起了时间管理。神之业老师本身聪明睿智、超群出众,那么这样出类拔萃的他,又是怎么学习时间管理的呢?他告诉我们:他用GTD慢阅读的方法虚心研读时间管理书籍,对书中的观点全盘吸收,听话照做。如此读了几十本当时主流的时间管理的书籍,并践行了几年之久,终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而老师这样学习的效果如何,我想每个漫步的学员心里自有公论。

再回忆我刚跟随老师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番茄工作法时觉得番茄钟不适合我,我需要的是大段不受打扰的工作时间,而不是25+5的番茄节律。学习时间记录时我觉得不适合我,因为我觉得时间记录太麻烦……如此种种,到现在学了2年时间管理。整个时间管理系统,还没有完全落地。

我想,比起卢梭,比起熊十力,比起神之业老师。我的水平不知道比他们差了多少。但相比而言,他们这些巨擘却更能虚心接纳别人的观点和言论。我想,正是因为他们学习时的这种全然接纳别人观点和思想的习惯,不去辩驳和争论。而是先去践行实施,听话照做。直到接纳了足够多的知识,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终于有一天,这些他们虚心接纳的知识汇成江海,支撑起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支撑起了他们自成一派的基础。

如果你真的对某个理念/方法怀有疑问,请一定要认真实践过再说。坚持两个月看看,我觉得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