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下的声音书评加荐书,草根在行动心理

关于《隐藏的人格》一书中,人格面具的形成和起作用的机制

2019-01-08  本文已影响10人  浩哥爱读书8102
关于《隐藏的人格》一书中,人格面具的形成和起作用的机制

在无聊的档口,刚好手边有一本封面是“小黄人”的书,,随手拿起来,重新读了一遍,颇有感悟,试着解读两句。

《隐藏的人格》,全书的观点可以高度概括成:何为人格面具?起作用的机制?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说:“某某人很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果去演戏,绝对可以竞争奥斯卡去了“,诚然,真实的话语中除了一些明显带有主观情绪、相互之间关系存在不太对付的成分之外,也表露几个含义。

第一,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人都是带着面具,而且不止一套面具,见人说人说,见鬼说鬼话;第二,很多面具之间是相互作用,甚至相互冲突的。

如此矛盾的面具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有时候,回到家里,瘫软在沙发上,说上一句:“这一天,快累死了,不停的逢场作戏,左突右挡的,真心不想干了,真的希望能够摘掉一切束缚,好好的活一场”。

真的摘掉这些面具,可行吗?

答案是,在操作层面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中,寸步难行。

比如说,一位女士,连素颜出门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摘掉面具的话,呵呵,估计,连家人都不敢见了。

提出来人格面具概念的人,便是一代心理学集大成者——荣格先生,在心理学领域中,是一位可以和弗洛伊德并称的人物,泰山北斗般。

这位先生,很牛皮,不仅仅是提出概念,也亲自实验过,放弃所有的虚名,想着去过一段时间简单日子,结果被生活痛击的体无完肤。可见,想到和做到之间的差距有多远。

本书的作者黄国胜,师从中国心理医学大家李心天,擅长精神分析,致力于将西方心理治疗模式的本土化进程。例如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改造精神分析,将中国佛教与现代心理治疗相结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心理治疗,当然在人格面具理论和面具重建技术领域也是钻研颇深。

书上说,人格面具是由“人格”+“面具”两个名词所构成,最早是荣格先生提出的。人在一出生就要和他人建立一种关联,所以人是社会化动物,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成长,在与他人、与社会的磕绊、碰撞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同时在日常中,不假思索进行使用的一种意识,统称为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独立存在的,从属于人格的一个有机部分,所有的人格面具作用在一起,影响到躯体中,反馈出来的就是人格。

总结起来,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个侧面,不同的人格面具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说了这么多,这些面具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怎样形成的?

孙悟空也还知道他的紧箍咒是自己带上那顶漂亮的小花帽而扎下的根,我们的面具是怎么来的呢?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化,一种是实践。

具体说来,人在出生之后,都在观察周围人的做事风格和习惯,揣测话语的表面意思和隐含意思,慢慢的,这些材料在内心形成了烙印,这就是内化过程,也是一种客体面具。属于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当然,通过身体力行把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形成主体面具,即为所谓的实践。

例如小婴儿和妈妈的关系建立过程,比如刚出生的小婴儿,刚出生为了生存(喝奶),接触的就是妈妈,因为小婴儿还算不上真正的社会人,可以说暂时没有面具,出生之后,到处找奶喝,有奶便是娘,好像很有道理呀。第一个面对的人,理论上就是他的妈妈,所以潜意识的记录下了妈妈的一些行为举止,形成了他自己的客体面具,实际上也是他理解的妈妈面具应该有的样子。慢慢地,在与妈妈相处的过程中,小婴儿应该就逐步明白了,自己是个小宝贝,哭的时候,妈妈就过来了,笑的时候,一家人都在哪里咧开嘴,一点一滴的进行积累,特别是一点点的就把自己与妈妈、家人互动的行为模式记录了下来,形成了自己的主体面具,也就是宝宝面具。

人格面具的形成后,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何来起作用的?

一般来说,人格面具是成对出现的,有一个主体面具就有一个客体面具。比如那个小婴儿,他的主体面具是宝宝面具,而客体面具就是妈妈面具,也就是他妈妈在他心中的样子。

更直白的说来,就是主体面具一般是给我们自己用的,客体面具是用在其他人身上的。

比如刚才说到的小婴儿,他的人格面具初步形成后,主体面具就是宝宝面具,客体面具就是妈妈面具。只要妈妈过来了,自觉使用宝宝面具,和妈妈进行互动、亲子交流的关键之所在呀。等长到六个月大时,如果有其他大人过来抱他的时候,不是很熟悉的话,基本就下意识的进行躲闪、不让抱,有些还会在哪里大哭大闹,这就是因为小宝宝会通过脑海中记录的客体面具,也就是妈妈面具来辩认出,这位是否是妈妈。

毋庸置疑,现实社会中,情况比这个要复杂的多,有时候,主体面具与客体面具还会发生转化,如果主体面具非常强大,就会用在别人身上,也就是投影或期待。

想一想,哪位父母不是对子女的未来有着很高的期待,大都会或多或少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比如老爸是一位大学教授,大体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也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在象牙塔里面工作。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父辈未能考上心仪的大学,一定会希望自己帮助自己实现。有些所谓的听话的孩子,就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生活,活成了父母心中的样子,也就形成了父母眼中期待看到的那个人格面具。

在如此多维的社会中,人格面具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耐心的寻找内心隐藏的那部分,逐步去接纳,扬长避短,会有好的发展。

如果太过严重的话,看看心理医生,也未尝不可。

抱歉,写的稍微有点沉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