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说姜维
诸葛亮死了,但是蜀汉的北伐却没有结束,再次擎起北伐大旗的是姜维。姜维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招降过来的,诸葛亮十分看重姜维,认为能够继承自己衣钵者,费姜维莫属。
姜维最终没有成为第二个诸葛亮,这大概也是时也命也!当时时势已经不能,所以不能把诸葛亮与姜维来比。但是姜维本应该是有资本成为蜀汉的擎天柱的。
姜维的家族在曹魏也属官宦之家,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曾任郡功曹,姜维自己初为曹魏中郎,参天水郡军事。应该在官场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二也是重要的一点,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228年第一次北伐,姜维归降,229年,一年的时间,诸葛亮就任命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曾在书信往来中,从文字上肯定姜维的为人。《三国志》姜维传记载“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并且直接安排姜维带兵,“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个意思就是诸葛亮直接安排姜维的升迁之路,说姜维做事殷勤,考虑周全,比起李绍、马良,都要在其上,绝对是一个人才,先可以安排他带虎步兵五、六千人,让其熟悉历练一下,再要皇帝看一下,要重用这个人。后来姜维升迁为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姜维的官途有了诸葛亮的提点,还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姜维自己却没有放开手脚。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进爵封侯。 毫无疑问,这样的升迁速度,没有诸葛亮的赏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姜维得此际遇,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但是姜维虽然为蜀汉耗尽一生,却换来了毁誉参半,自然是无风不起浪啊。而我观姜维,在忠诚度上自然是不负诸葛亮所托,但后世对诸葛亮之赞誉是其不仅能正己,而且能正人,对匡扶社稷,扶正民风有不可取代之功。终诸葛亮一生,虽然是蜀中无大将,也没用像样的接班人,但是奸吝宵小却不见于朝廷,虽有庸人,却无昏昧之徒。故蜀汉世风、士气尽然。这是诸葛亮之功,而姜维之在,却让刘禅信任宦官黄皓,干涉政事却没有及时阻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姜维的确有责任,在当时只有姜维能够阻止这种局面。但是姜维却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这的确不是为辅政大臣应有的态度。 “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这句话表明了姜维在处理宦官黄皓上的一个自保的态度,宦官黄皓在刘禅的默认下,掌握了大全,右大将军阎宇与其狼狈为奸,想废掉姜维把阎宇顶替其位置,姜维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害怕,于是领兵在外,不再回成都。应该说在这件事上,为姜维抹了黑,于公于私他都应该挺身而出,但是在这样能够匡扶社稷的大事上采取了回避与明哲保身的态度,这才是导致时人对姜维评价不高的原因。加上后期姜维已经是无力回天,至刘禅举国投降,时人又把这个责任推到军事负责人姜维的身上。故此,姜维的评价毁誉参半,甚至没有提到一个与其官职相对应的高度,不能不说,姜维自身也有原因在内。
但是尽管如此,却不能否认姜维为蜀汉所做的一切。尽管可能是生不逢时,尽管可能是技不如人,尽管可能是孤军奋战,但是姜维在个人为官上却可以说为蜀汉耗尽了一生,直至被乱军所杀。在这一点上,姜维又无可挑剔,只能说但人无完人。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确作为军事指挥官,在抵御外敌和继承北伐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刘禅投降后,他还想做光复的最后一击,姜维先假降于钟会,并获取了他的信任,然后挑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关系,怂恿其叛变,意图趁乱杀钟会,夺其军权,复兴蜀汉。但最后众将没有响应钟会的叛乱,蜀地的魏军也发生兵变,兵士愤怒格杀钟会及姜维。姜维的一生居然是这样的悲剧式结束,这也许是他当初投降诸葛亮时所没有预料到的,而对于姜维而言,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也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uw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