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札记】一道值得商榷的中考题
本周六,我将在全县的中考研讨会上就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讲一节示范课。为了确保示范课的效果,学校邀请了教研室的高翔老师进行指导。学校的领导和部分老师也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
讲课结束后,在评课时,我校的几位数学老师对我幻灯片中的一道题提出了异议。这是青海省的一道中考真题,题是这样的:
(青海省)下图是一位中学生近两年来课外阅读量和语文成绩状况图。你读了之后,获得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不超过30字)
几位数学老师说这个图有问题,他们认为阅读量的20对应的成绩为60,如果成正比例关系的话,那么阅读量40就应该对应120,以此类推,两个对应的两中间的比值应该始终保持一致。如果按这个图上所标识的阅读量和成绩,那个线则不应该是直线,图表绘制错误。他们也认为参考答案有误,这个图表本身不是正比例函数关系。(注:参考答案是这样的:随着课外阅读量的增加,该生的语文成绩也成正比例提高。 在评分标准里专门标注:答不出“成正比例”的扣一分。)
考虑到每年的中考题都是命题专家组通过反复论证了的,我持谨慎态度。
回家和勇就这道题进行讨论,他认为“成正比例”和数学中“正比例函数”是两个概念。在语言表达中,两组数据趋势相同,都同向增长就可以认为是成正比关系。而“正比例函数”是数学中的概念,它对于数据、比值等的要求更精准严密。不能拿数学思维来解答语文题。他举例说,李白诗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的诗句,如果按数学思维来看的话,李白错了,白发再长也不可能是三千丈,改成“20厘米”或其它数据可能更符合实际,但这样的话哪里还叫诗歌?哪里还是语文?
中午在办公室里我和同事们就此再进行讨论,未达成共识。最后,他们都劝我改掉这个练习题——不管怎么说,这道题有争议,拿到中考研讨会上讲还是不大好。
想起了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如上次在讲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时,里面有一段对何大学问的外貌描写,说他“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对那个“重枣”如何拼读如何理解就有争议。有人认为应该读chong,两个枣子的意思或是指重阳节之后的枣子。也有人认为读zhong,枣子成熟后重量增加,叫重枣。在网上查阅,网上也说法不一。最后在讲课的时候干脆给学生把这些都讲到,怎样理解由学生自由选择。
类似的情况还非常多,尤其是汉字的注音和文言注解,常常会有争议。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道狭草木长”中的“长”字,最初版本注为“zhang",后来改为“chang”。如《公输》中“宋无长木”中原来注音为chang,解释为“高大的”,后来改为“zhang”,解释为“多余的”……
我们的工具书也不一致,如“驯鹿”的“驯”,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为二声,而《新华字典》十版、十一版中标注的是四声,老一些的版本则标注的是二声。这些都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会感到无所适从。
晚上,我还是听从了同事的建议,对幻灯片加以修改,换掉了这个练习题。哎!真是的!!!
(旧文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