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记忆确定是真的吗?不一定哦!!
记忆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被扭曲。人们靠自己对于世界是了解来理解一件事情,定下从未出现过的规则,好让这件事更加符合自己的逻辑。
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办法记住一件事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记住对自己的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下的空白部分则全部靠自己理解的细节来填补。虽然这些细节与我们自己的叙事内容一样,但是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有时候暗示的东西才能被人们仔细的记住,而明确表达的东西却被忽略。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很好的例子,比如,一段关于描写海伦.凯勒的文字,很多人在阅读之后都错误的认为“聋、哑、瞎”这三个字曾经出现在文章中,但是原文却是这样的“....她又疯,又犟,又狂躁”,文中并没有出现“聋、哑、瞎”这些字。那这些错误的记忆就是读者自己对于海伦.凯勒这个形象的想象。
还有另一段相同文字的文章,只是把女孩的名字改成了卡罗尔.哈里斯。阅读后的人们却完全没有上一次对于“聋、哑、瞎”这些字眼的想象。
很奇怪,不,一点都不奇怪,这只是人类记忆的常态,如果你自己反思自己的记忆的时候,也肯定会有这种记忆错觉的。
其实还有一种记忆错觉的案例。这种记忆错觉是由暗示引起的,可能一个小小的问题就能导致人们出现这种记忆错觉。让两组人分别观看一段相同的视频:一辆正在驶向十字路口的车没有看见交通标志,恰好与另一辆正在通过的车发生了意外。
然后研究者让第一组人判断两辆车当时互相“接触”的速度,第一组人给出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2英里。然后让第二组人判断速度,只不过在发问时候把“接触”这个词改为“撞击”这组人给出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1英里。
这种不同答案的错觉就是关于改变用词的暗示的结果。这种问题被称之为“误导式问题”,暗示的非常微妙,但是还是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这种一切切都可以让你自以为绝对正确的记忆产生偏差,当然,作用有好有坏,在这里只是展示给大家,各位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