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岁那年开始,我就知道我会变成现在这样子

2018-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张葱白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岁,大约是刚开始有记忆的时候,一个孩子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但却能看出他成年后会成为什么样子。
我妈照例是夸我聪明的,说三岁的我,看到农村刷墙的公益广告语,虽然不认识,但回家之后能用手在地上写出来,比划不对,字却是清晰的。不知为何,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句刷在土墙上的话,只有八个字:黄河大堤,功在千秋。
可能是我记性确实好,可能是我后来识字,在那堵老墙上,又温习了很多次。
由此,他们觉得我以后会有所为,便开始教我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鹅鹅鹅”……这些肯定是跑不了的。
走亲戚家,免不了要让我当众表演,他们享受着观众的夸赞,似乎这真的是一种荣耀了。
其实,他们并不算看得透彻,毕竟三岁看大,不光是看你的智力,还要看你的性格,这个时候想要纠正一些糟粕的东西,还是来得及的。
但爸妈囿于知识水平,无法教我太多的东西,也没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可讲。但,庆幸,我没变成坏孩子。也遗憾,我变成了超乖的孩子。
小时候,在村里提到我和弟弟两个人,大人们都是会称赞的:那俩孩子真是好孩子,很听他爹妈的话,从来不犟嘴,让干嘛干嘛。

悲剧,我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没有主见,做事潦草的样子。想要修改?甚难。
我知道,这些都是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约束的缺失。至少在离开父母,独自在外的时间里,我没有什么自我认知,只是一味地拒绝成长,保持着幼稚的状态。这对孩子来说,是可爱之处,对成年人来说,简直是灾难。
抛开这些不说,我只说一种意识,那就是学习的意识。一个孩子能不能保持好奇心,简直重要的不得了。
如果保持好奇心成为了习惯,当你成年时,仍然具有这种特质,那么,恭喜你,你远比他人要成长的快。

举个例子,因为小时候的我,对任何事都不求甚解、不理不睬,假装很酷,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当和别人谈话时,就会感觉没有东西可聊。
有一次,中午吃完饭,和朋友在外边聊天,他告诉我,他家在A市,他媳妇却在娘家B市生的孩子。我只简单的“嗯”了一声。
“你怎么不问我,为什么没在家生?”他说道,听完我就意识到了,没有好奇心简直是我的致命弱点。
“对啊,为什么没在家生”?我假装很有兴趣地想要把天聊下去。
他却听出了我问话里的敷衍,没给我任何面子。“要不你朋友少,跟别人没话聊呢”,他说,“你问我,我偏不告诉你。”
有那么一刻,我的脑子僵住了,对啊,我为什么不脱口而出,问出那个问题呢。保持对他人的好奇心,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升华关系的良药啊。
这件事,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我想对方已经先我而忘记了。但这没关系,因为我要的是葫芦。
从事情里,已经得到了宝贵的东西,所以时至今日,每当我和别人聊天时,总是会有意识地去追问几个问题。
果然,效果很棒。对方和我有了联结感,很多事也愿意分享出来,关系也变得好起来。
事情就是这样,三岁时,有些思维模式你是没有的,但处事方式已经初见端倪。加上你后来刻意总结形成的那些优秀品质,才让你成为更好的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