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肌肉需要训练,一位七岁孩子的提醒,家长你还在责备自己吗

2019-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晓航说

今天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来自简小妮的妈妈:

我以为我很懂孩子,我以为我很会共情,我以为我很能理解孩子,结果七岁的简小妮给我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中午放学,我去接简小妮。将近校门的时候,刚和一位熟悉的妈妈打招呼,那位妈妈就告诉我,简小妮已经跑出来,躲起来了,接着跟我说小妮不等看到家长就走出校门,经常这样很危险云云。我正听着,一边搜索简小妮的所在,那边站着的小男生喊了一声,恍惚是“在这呢”,我刚抬眼,只见那个熟悉的小身影踉跄地冲回校园的等候区,哭丧着脸,似乎还有抑制不住的嚎啕声。

此刻不是应该欢天喜地地扑过来找妈妈吗?或者是受了委屈到妈妈这里来寻安慰?

可这见了妈妈,哭着跑开是哪一出?

我似乎感到其他妈妈在看热闹,我似乎看到那个小男生懵住了,我很是尴尬。

站在校门外,隔着老远,看着简小妮坐在角落,没有出来的意思,完全没有。

我站了一会,真想走进去把她揪出来,拽回家!我眼前浮现出成人气呼呼,小孩子被揪着哭嚎的样子。

嗯,不妥,换一个:走掉,让她就在那呆一中午,看她怎么办!

嗯,还是不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再站一会。可是多站一会,时间就白白流走一点,还要挤点时间出来练琴,还得吃饭,还得午休….

于是我走过去,让保安帮忙,把简小妮叫出来。

半天,她丧着脸出来了,我一看这样,气不把一处出,一句话也不想说,转身走在前面。

这一路,我只管在前面快步走,她在后面慢吞吞地跟,真恨不能把她扔下,自己先走掉,好让心里的憋闷爆掉,可是转弯悄悄回头没看到小人影,顿时心慌起来,忍不住回跑两步,一看还在后面跟着呢,又马上掉头快跑两步,可惜没有天眼把我这个几近精分的妈妈给录下来。

回到家,我们俩都没有说话,沉默地把午饭吃完。

吃完饭,小妮主动说:“我来洗碗吧。”我也没有说话,我还在生气中。

午休前,我跟小妮说:“咱俩和好吧。”

小妮跑过来搂着我的脖子,眼睛红红的。

我搂着她说:“我想跟你聊聊放学时候的事。”小妮不作声。

我说:“你不想聊?”

“没有啊。”

我说:“刚才妈妈接你的时候,你躲起来,象以往一样,跟妈妈玩,对吧。是不是因为那位男同学暴露了你,你特别生气,所以跑回去哭?”

“嗯,呜~”简小妮又哭了起来。

我象以往一样抱着她,让她哭了一会。

然后我在笔记本上写了四个角色,一个一个开始讲:

“那位同学暴露你,你是不是跟妈妈玩不成了,是不是有点遗憾失落,还是很失望?或者还有很生气?你有这些感受都没有问题,想想看你当时一跺脚,一甩手就跑了,你同学的感受是什么?”

小妮倔着头,不说话。

我觉得没有把她说明白,于是我说:“这样,你来当你的同学,我是你,你感受一下,你是什么样?”

“我不会暴露别人的。”小妮小声说了一句。

真是油盐不进啊,我不由分说,当起了她来,演了一遍,我问她:“你的感受是什么?有没有觉得难堪?或者尴尬?”

她没有说话。

我接着问她:“你想想看,跟妈妈说话的家长,感受和想法又是什么?妈妈高高兴兴地去接你,可是你哭着跑了,如果你是妈妈,你宝宝这样做,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妮没有说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唱独角戏,得赶紧刹车:

“好困,我们午睡了。”

下午上学的路上,我仍然没有放弃,又开始跟小妮聊这件事,举例子,演戏,到校门口的时候,她和以往一样高高兴兴地跟我挥手,我觉得她已经明白了。

等我回到家,准备开始工作,一翻开本子,就看到中午给她举例的时候,写的那四个角色,被她不知什么时候,用圆珠笔全部涂黑了!

我慢慢地回想每一个环节,不顺畅的地方就意味着问题,不舒畅的地方意味着沟通不是双向的。我平静了,我之所以唱独角戏完全是因为那股愤懑的情绪郁结在心里,我想用说服的方式让自己的愤懑消散,而完全不是了解小妮的想法,因为我觉得我完全知道她的想法!大忌,大忌啊!

把自己想清楚之后,我平静了,这件事就象一件待办事宜挂在本子上,不紧急但重要,因为不紧急所以我摆脱了坐立不安,完全是自如的状态,做着自己的事情。

一直到晚间,我在给简小妮洗头的时候,才开始慢慢聊,这个时候她躺着,没有任何的干扰,是我俩最轻松的聊天时光。

我象平时一样很自然地问着问题:

“我看到你把我中午写在本子上的那些字涂掉了,你不赞同我的说法,是吗?”

“我不想你写这些字!也不要写这件事!”

“嗯,你对哪些部分不认同?你觉得这件事对别人没有帮助?”

“我不会暴露别人。”

“嗯,看来你对别人破坏你计划的行为耿耿于怀?”

“不是。”

“我来猜猜,你在特别希望妈妈找不到你,左顾右盼的时候,你突然跑出来,然后我们可以大笑?”

“嗯”小妮微笑着,估计此刻她眼前就是那个常常发生的场景。

“那么在别人暴露你的情形下,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大家也一起哈哈大笑,你会做什么?”

“我本来就是想站起来笑的,可是我没做到,我特别生气,还是哭了。哇~”

简小妮大声地哭了起来。

哦,我恍然大悟,她在努力用不同的行为来对待发生的事情,因为努力了但还是没做到,她对自己失望,她不知道怎么做到!

“明白了,你就是想在他暴露你的时候,站起来笑的,可是你的小脑袋不听话,很生气,你的小脸也不听话,就是不笑,它要哭,对吗?”

“哇~哇~”简小妮哇哇大哭的声音很释然,完全放松。

等她哭差不多了,我帮她把脸擦干净:

“嗯,看来要想让情绪听我们的话,我们想怎么表达,它就能怎么表达,是需要训练的。就跟练琴一样,得多次训练,让手指听话,唱哪个音就按哪个键,看到哪个音符就唱哪个音,都需要从不熟练到熟练啊。”

“嗯,对,让情绪听话,要练。”对练习相当有心得的简小妮一下把住了抓手,完全释然了。

看来,孩子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不是一步到位的,他知道要这样做,但不意味着立即能做到,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

那么家长对自己的情绪管理是不是也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呢?

苏晓航

成才养育专家,青少年成才顾问,清华附小培训导师,儿童学习能力测评师,正面管教导师。服务了60000多名家长、30000多名孩子和2000多名在校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