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命产子”的吴梦离世-危险的肺动脉高压
文 | 小直
还记得去年“舍命生子”的妈妈吴梦吗?当时她不顾医生劝阻执意怀孕,最终接受了肺移植手术,还成功产下一子,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然而,这个奇迹发生不到一年的时间,却传来了噩耗。
2018年6月,42岁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吴梦,不顾医生劝阻执意怀孕产子,并接受了世界上首例肺动脉高压产妇双肺移植手术。今年4月1日下午,吴梦在无锡病逝,年仅43岁。
回看当时的报道,42岁的吴梦已是高龄产妇,到医院首诊时,因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引发肺动脉高压症,医生就建议她终止妊娠。患有这种病,国际和国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都明确建议,女性要避免妊娠,更何况吴梦还是个高龄产妇。然而在吴梦的坚持下,医院也组织各路专家会诊,吴梦完成了她的产子梦,并进行了肺移植手术。
这几天,吴梦的经历再一次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这是伟大的母爱”,也有网友认为“不按常理出牌,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不管怎样,吴梦的经历提醒着一些想要拼命生孩子的准妈妈,这个疾病,真的不适合生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1316/a7f573f80aa6296c.jpeg)
随着媒体的宣传,大众对于肺动脉高压这一疾病的认知已经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我们知道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但是近几年治疗进展迅速,已经给肺动脉高压患者带来了希望。
那么早期识别和诊断肺动脉高压显得至关重要。问题就来了:门诊经常遇到患者忧心忡忡地拿着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询问:“医生,我得了肺动脉高压,怎么办?听说这毛病很严重啊!”
那么超声心电图结果提示为肺动脉高压,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肺动脉高压呢?
首先什么是肺动脉高压?
所谓肺动脉高压是指由于肺动脉压力过高,因此心脏必须更加努力的工作,才能将血液送出,当肺动脉压力越来越高,心脏负荷就会越来越沉重,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衰竭,甚至死亡。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1316/91dc41345a60884a.jpeg)
正常人在休息状态时的平均肺动脉压力约在18-25mmHg,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当平均肺动脉压力超过25mmHg,即可诊断为肺动脉高压。
其次如何诊断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针对肺动脉高压主要采用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右心导管检查、CT检查等,右心导管检查作为肺动脉高压的诊断金标准,虽然诊断精确,但会对患者造成损伤,且检测费用高,风险大,不能反复检测,对临床诊断有一定限制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1316/3eb22330c7166a81.jpeg)
而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对肺动脉高压疑似病例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由于其具有无创、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目前已成为肺动脉高压筛查、评估及病例随访的主要检查手段。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1316/81db4c2ef99b4f7c.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1316/25937085e243090b.jpeg)
超声心动图主要是通过对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返流情况进行评估来推测肺动脉压,同时还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右心房、肺动脉扩张、右心室扩大、右心室前壁增厚和室间隔异常等了解心脏的形态学变化。但是不少研究多角度分析比较三尖瓣反流法与右心导管测定的肺动脉收缩压,结果发现,在相当一部分患者三尖瓣反流法存在高估或低估肺动脉收缩压的问题[1]。因此超声心动图不能完全替代右心导管检查来诊断肺动脉高压。
什么病人需要进一步进行右心导管检查?
根据2015年ESC肺高压指南[2]建议静息时三尖瓣反流速率和其他超声(心室,肺动脉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等指标)表现将诊断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分为低度、中度、高度(表1)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1316/de74218b74882fbf.jpeg)
对于可能性低度患者建议考虑其他原因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可无需进一步检查,对于中高度的患者则需要至具有肺动脉高压治疗资质的医院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便明确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
参考文献:
1、Degroff CG.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inaccurately estimates 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 in children with elevated right heart pressure,J Am Soc Echocardiogr,2014,27: 163-171.
2、2015 ESC/ERS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Nazzareno Galiè,Marc Humbert,Jean-Luc Vachiery, et al,2016,37:6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