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小龙的演讲,我有话说
说来惭愧,这个轰动一时的演讲稿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拜读,而是先在知乎上看到关于这篇演讲稿的一个不同角度的解读:答主反其道而行,统计了该演讲稿中用到最多的词汇,以及一些所谓的高端词汇出现的频率。有趣的是,“商业模式”、“认知升级”等谈产品常用的高端词汇张小龙通篇一次都没有提到,而出现最多的4个词是“用户”、“朋友”、“时间”和“希望”。
不知从何时起,提到产品经理,总是伴随着一些前沿用语、高端词汇,把这个职位包装的神乎其神,似乎产品经理无所不能,似乎不懂点这些高端词汇就不配做产品经理。我有时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看些文章,很多文章都看的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干货实在是少之又少。而张小龙的这篇三万字的演讲稿,却实实在在,言语朴实,读后受益匪浅。我想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张小龙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产品人,那么做任何事一定会运用产品思维。而跨年演讲用产品思维来看,广大听众就是用户,台上的张小龙就是服务听众的人,这里的听众可不只是产品经理,而是千千万万使用微信的用户,听众理解能力有高有低,那么好的演讲稿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听明白的。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明明能用一个专业术语描述清楚的问题,却要为了让所有人能听明白而铺开描述,我想可能这也是这篇演讲稿长达三万字的原因之一吧。
微信本身是一款产品,一个工具,那么就不能脱离商业来谈。产品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用户的问题,让用户“爽”;而商业的终极目标是赚钱,让用户“不爽”,那么怎样能让用户爽到又心甘情愿的掏腰包,这似乎是个矛与盾的问题。这便引出了这篇演讲稿的第一个重点:原动力。
张小龙提到,微信的原动力有两点: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这一点促使微信成为了一个“好用”的产品,因为它做到了一个工具该做的事而不出格:提高人们的效率,让人们习惯它的存在。这便是微信作为一款社交产品,一个通讯工具的根基所在。做到这里,微信解决了传统短信通讯的低效和诸多痛点,微信让用户“爽”到了。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这一点引出了微信的后续产品:公众号和小程序,这种媒介利用互联网优势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使得服务提供者忠于服务,忠于用户。这又使得无论是B端用户还是C端用户都“爽”到了,可能唯一不爽的就是被替代掉的传统行业的服务了吧。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目的自然就达到了,这便是解决上面的矛盾问题的一种教科书式的例子。
反正没人看,慢慢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