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46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 六两(去皮) 芒硝 一升 甘遂 一钱匕(1.5-1.8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注解:
这一条可能掺杂了后人加的话在里面,不全是原文,因为一上来就以脉论病,且只凭脉就得出结论,这不符合仲景一贯的方式。
第一二句说的是太阳病。脉浮且脉动数,条文中的解释是有表证且有虚热。加上头痛发热,微有盗汗,恶寒,这是典型的太阳表证了。这时候医生用下药,这是误治。
用了下药,理应津液变虚,所以这个动数脉变迟脉,也就是运行迟缓的脉,津液虚,“胃中空虚”了。胃虚则会有气机不调的反应,诸如嘈杂,嗝逆,心下不舒,烦乱不眠,这里谓之“客气动膈”。
“短气躁烦”,结合上文来看,也应该是因胃虚津虚所致。
“心中懊侬”,前面在栀子豉汤条文里学过,是偏向于虚烦的反应。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这个阳气应该解释为津液更为恰当,是在体表攻邪的津液因误下而陷于内,于是结在了心下,如果有硬结,再加上前面说的“膈内拒痛”,也就是痛不能按,那就是结胸了。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生结胸,会怎么样呢?那就有可能发生以下这些证:“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湿热黄疸,茵陈蒿汤的主证。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水热不结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那就会郁于周身而成湿热黄疸。所以各种病症之间是有联系的,异果同因,并非孤立。关于这几条茵陈蒿汤的主证我们到后面在专门来讲解。
仲景设方,峻下之剂,往往设有二方。大陷胸有丸药,药力偏缓;也有汤剂,药力偏速。承气汤也有大小承气汤。以承气汤为例,临证为了稳妥起见,先用小承气汤,如果中病且病不解再用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和丸亦守此法。
原文: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
这是一个完整的大陷胸汤医案。
首先是“结胸热实”,说明是热证同时是实证。体内有形之於堵都可以称为实证,结胸是其中最典型的。
脉沉说明病在里;脉紧说明邪盛。有说脉紧主寒主宿食,可见其中也是指的於堵的意思。
“心下痛”,这个是大陷胸汤的辩证关键,必须有痛,而且是不按就痛。这说明淤堵得很厉害。按之才痛的说明淤堵得不是那么厉害,是用小陷胸汤。
当然,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用大陷胸汤,还必须有“按之石硬”,才可以用大陷胸汤这样的猛药来攻。用手按压身体来诊病是很重要的。比如柴胡汤证有胸胁苦满,有时候病人自己感觉并不明显,那就需要借助按诊,按病人的胁下和肝胆经的循行路线,如果有明显的痛感,或是借助轻微捏挤和拍打,病人便有灼痛感和青紫,这也是可以证明的。承气汤证和瘀血证在临床上是必须要用手做腹诊的,如果用手按腹部有抵抗和疼痛感,非宿食即瘀血。按诊在日本发展的比较好。我们现在的医生诊病摸个脉,再问是什么病就开方子,四诊都是不全的。
原文: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
这一条讲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的鉴别方法。
大柴胡汤证里有痞,有胸胁苦满,其实这和结胸实质上是一样的。在用药上也大同小异,方法无非辛开苦破。大柴胡里的柴胡,半夏,枳实属于辛开的范畴;黄芩,大黄属于苦破的范畴。
如果只是结胸,“无大热”,也就是没有明显的发热,这只是结在胸和胁的区域。结在胸胁,津液自然往内走去攻结,于是纵有热,也只能是头微汗出。这时候就要用大陷胸汤。
由此可见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的区别:大陷胸汤的证比较单纯,只是结在心下,所以只用攻破药。大柴胡多了诸如发热,往来寒热,便秘腹泻之类的表里证和半表半里证,所以多了柴胡,枳实这样疏通表里的药;又多了呕和心烦这样的胃虚津虚证,所以也就多了大枣,生姜,白芍这样的药,且芒硝和甘遂这样的峻药不宜,只用半夏降水。
原文: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
这一条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此条的结胸证是因为“重发汗而复下之”而引起的,可见汗与下引起的不一定都是阴证虚证,如果病人身体强壮,也有可能成为实热的结胸证。
第二,此结胸为“痛不可近”,意思是不按也会痛,甚至于都不能接近。这是用大陷胸汤这样的峻剂的指证。如果要按才痛,不按不痛,应该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楼)。大小承气汤亦可用此法区别,腹部不按就痛的可考虑用大承气汤;腹部按后才痛可考虑用小承气汤。
这里在顺便说一下陷胸汤证和承气汤证位置的区别。陷胸汤是水结在心下,心下包括胸的下部和腹的上部,其痛在这个区域。承气汤是宿便结在肠道,其痛在正腹部区域。
“舌上燥而渴”,这里指的是热证。
“日晡所小有潮热”是里实所致。为什么里实的人这个时候会有潮热呢?这就要结合经络学来解释了。日晡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大约5-7点,这是肾经所主的时间,里实的人,因为人体的自然模式,津液向里走攻瘀而不能外达,肾经是络表的,只有在肾经主时之际才顺势稍能外达,于是发潮热。潮热不是大热,是像潮水一样一阵阵涌上来的热,可见还是不持久的,只是借势而已。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