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自信(五) | 在乡村的土地上,我们要有情怀、有文化的旅游规

2018-05-30  本文已影响8人  2dcbb77d11ea

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已经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占据国内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在今年,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在关注乡村旅游,应该说,乡村旅游迎来了自发展以来的最好时期,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中,振兴乡村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十九大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建设要素。

乡村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

从产品端来讲,可以分成1.0、2.0、3.0的代际模式。从乡村旅游最初的雏型,也就是农家乐的基础上,发展到了乡村休闲阶段,开始包含一些体验的产品,到最近形成了乡村度假的发展方向。整体发展上形成了,1.0的乡村农家乐,2.0的乡村休闲,3.0的乡村度假的三个代际。

而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和我们的研究判断上看,接下来乡村旅游应该还有更新的突破。包括最近比较火热的田园综合体,也包括在民宿以及乡村的基础上面所发展的旅居度假产品。这些都会成为接下来新的发展模式和产品方向。但乡村旅游4.0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就在深入弘扬乡土文化,将乡村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需要加入文化的要素,从而形成“有文化+有情怀+有方向”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除了要有方向和情怀之外,更需要开发者对当地的文化有充分的尊重、理解和热爱,这需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大的情怀。

乡土文化及其环境

乡土文化根植于广大乡村,具有原生、本土、地域等典型特征,这些文化理念及形式是当地先民在生产生活经验、审美、道德、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并在百姓中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虽然乡土文化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不同的属性特征,但两种文化形式并非完全独立并存,而是在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下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例如乡土建筑、传统聚落环境即是乡土文化意识的物质表征,同时它们又承载着对其他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共生性关系,在我国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中无处不在,是构成乡土文化的内在核心。

村落环境作为物质载体还承载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手工艺、民间习俗等的产生与演变,都与村落建筑环境密切相关,并且相互影响。以陕西长安北张村传统造纸工艺为例,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浸、蒸、碾、制浆、捞纸、压纸等流程,制作环节多在建筑空间环境中完成,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村落布局与建筑形制也因造纸工艺而发生改变。又如,我国南北地区巨大的饮食习惯差异,也同样对建筑空间环境提出了不同要求,两者共同构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饮食文化。

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表达

从理念和行动上面采取多种措施,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机理,以及景观风貌和原真性,保护好乡村旅游的本底基础。将对文化的理解融入到乡村旅游开发中,通过人文活动、村落风貌、室内陈设、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等方面的旅游要素,全面阐释和呼应当地文化,使乡村更具特色和生命力。同时优先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让村民成为旅游发展的获益对象,进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共同保护和传承当地乡土文化,共同改善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共同维护乡村旅游生态圈,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通过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所以有文化、有个性、有品位的乡村未来将成为国内最稀缺的旅游资源。对乡村旅游开发者来讲,应该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我们不仅要开发乡村旅游,还应彻底融入乡土风情,守护乡村的环境文脉和灵魂。乡土性的返璞归真,是乡村旅游的回归之路,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秘诀。乡村旅游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创新出新型的旅游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通过乡土建筑风貌展示乡村文化

在各个乡村中,其本土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直接反应了不同乡村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目前,有的规划盲目要求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造成乡村特色文化的缺失。但是无论是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还是质朴自然的黄土窑洞,都是乡村人祖辈智慧的结晶。乡民祖居于此,乡土建筑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乡土建筑的改造与利用,应当充分听取乡民的意见,尊重其结构的特色和完整性。

通过乡村活动展现乡村文化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应注意结合乡村人民日常活动进行设计,使得游客可以在旅游中参与到本土乡民的生活形态中去。例如,通过组织开展推磨、播种、收割、喂养家禽家畜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民劳作的艰辛;通过设计组织游客参与赶集、庙会等活动,让游客认识乡村贸易的民俗形态;通过组织游客体验如跳鸡、抬轿子、打水漂等游戏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通过设计开展乡村戏曲学唱、乡村艺人表演等文艺活动,让游客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去。

通过家族文化的传承展现乡村文化

在乡村中,宗族、家族氛围依旧十分浓厚,这就使得在不少乡村社会中,祠堂、族谱等文化传承之物依旧存在。对此,可以通过祠堂修缮、族谱修订等方式,将祠堂、宗祠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并设计成一个参观项目,使游客体验到乡村文化中“人”的代际和情感的延续。

通过乡民的参与彰显乡村文化之魂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乡民作为直接的文化传承和展示者,是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部分规划将乡民迁出村落,让投资者入驻经营,殊不知失去了乡民的乡村也就丢掉了乡韵、乡魂。

只有通过乡民的积极参与,包括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游戏等,以及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乡村面貌,这也是乡村旅游须臾不能离开的魂之所在。

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特色模式

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并不是集中收藏展示文化,而是以文化遗产的“真”面目形象展示出来,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博物馆建设理念。人们在这样的博物馆中可以认识到乡村文化的近似原始状态,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一些民族特色保存较好村寨的旅游开发,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优势的新型模式。

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实现,早在1995年,我国就率先在贵州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此后,我国相继建立了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16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博物馆。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更好的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并将保存的民俗与旅游较好的结合起来,形成民俗主题旅游,让游客能亲身体验古老而传统的浓浓的民族文化。

新农村田园主义

在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理念和重新认识城市的功能,许多城市陆续开启了“田园城市”的构想。这种构想将乡村文化慢慢渗透到城市中去,为乡村文化在城市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现在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被誉为“新农村田园主义时代来临”。这种模式将乡村引入城市并用乡村文化来升华城市和提升区域综合价值,是一个兼带城市魅力和乡村情调的心灵处所,是一个家庭和工作以外的舒适的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的胜地。

庙会

庙会作为一种“活着的民俗文化”,将其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中效果优异。

庙会应一如既往地将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常态化;

在庙会文化旅游中应积极传播最具民俗艺术性和乡村文化性的项目,如高跷、社火、锣鼓、龙灯等;

最为重要的是将参与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增加旅游者的美好体验,例如有旅游者加入表演的马戏、杂耍、舞蹈等形式。

乡村文化的意义

乡村旅游即为以乡村文化为产品核心的旅游,其凭借着清新的田园风光、恬静的自然环境满足了都市人远离喧嚣、返璞归真的情感需求。

从文化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于乡村资源并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其“聚焦点”就在于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本真属性。

乡村文化迎合了游客的心灵需求

陶渊明笔下祥和宁静的山水田园风情,如今是吸引城市人进行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成为一种乡村文化意境的典型,演绎成一种文化符号,产生着意味深长的旅游吸引力。

基于对桃花源般理想境界的追寻、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抒发,乡村风土人情的感知,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成为现代都市人青睐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乡村旅游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许多人渴望返朴归真,融入自然、愉悦身心。乡村的自然与人文风情皆清新怡人,远离俗世的纷繁嘈杂,迎合了游客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心灵需求。

文化传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乡村文化存在的形式丰富多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方式,生态自然的乡村美食,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乡村场景传递着迥异于城市的恬静意境,散发着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令都市人在新奇的同时又为之神往。随着乡村旅游模式的日益成熟和多样化,人们从单纯的观光欣赏到追求深度的体验,在参与生产劳作和民俗工艺的活动中习得农耕文化知识和乡土生活经历。正是在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一系列过程中,人们对乡村再次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村生活方式传承和延续了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髓,这种延续也成为乡村旅游兴盛开展的先决条件。脱离乡村文化则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文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