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哥写作社群

漫说书呆子

2019-06-01  本文已影响48人  鱼米之王

        鱼米之王

        世界读书日,呼之急急,应者寥寥,似乎读书之风日渐淡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整天沉湎于书本的书呆子已经是珍稀动物了。但在古代,书呆子俯拾皆是。

        清代王应奎就是个归林隐居,“一堆书及肩,而埋头其中”的书呆子。他在《柳南随笔》中讲了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有个名叫言侣白的读书人,夜晚坐船经过吴淞江时,遇到了盗贼,他十分淡定地说:“财物你尽管拿走吧,只是这茄子砚,是我从小用惯了的,真有点舍不得给你。”盗贼听了说:“真是个书呆子!”于是笑着丢还了那个砚池。

      其实,我们可以把言侣白这样的书呆子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处世方式,对于别人并没有什么妨害。如果读书不知消化,甚至是食古不化,而恰恰此人又手握大权,那就不是一般的个人处世方式那么简单了。大家都知道,有个叫王莽的人篡夺了西汉政权做了皇帝。其实王莽是个典型的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而且是个儒学谜。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品行并不坏,却在短短的几年里搞得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一代不到就亡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书呆子思维。一切从书本上的理想主义出发,不顾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想当然地推出土地国有化、实现计划经济等国策。真是教条主义害死了。

      书呆子,一定是读了不少书,有着一股浓厚的书生气。有一句流行古语叫做“书生误国”,实际上书生不一定误国,如果读书之人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彻底丢掉书生气,不仅不会误国,而且能够建功立业,作出非凡的成就。如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等都是通过读书走上高位,并取得非凡成就的。真正误国的是那些钻进书堆里出不来的人,是书生气十足的人。如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论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可一到动真格的战场就不行了。仅仅一役之战,就把四十五万大军全部葬送了。书生气太足的人本质上就是书呆子,此类书生才会误国。

      当然,书生气的称呼,听起来似乎要比书呆子悦耳,因而对于一些颇有才气的人,我们一般不会叫他书呆子,而只说是书生气。书生气太重的人,一般并不会妨碍搞自己的专业。如果是搞艺术的说不定书生气重还能成就他的事业。如陈景润如果没有那一股子书呆子气,别人在“红海洋”中喊口号,他能一个人呆在斗室里,没日没夜地与枯燥的数学公式打交道?能摘下“歌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书生气重的人绝不可以为官。如改革失败的王安石、张居正,不能说他们头脑太简单,也不能说他们不洞察世事,说到底还是因为书生气太重。只因他们不知道理论太丰腴,生活太骨感;不懂得理想太美好,现实太残酷。 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其诗才无与伦比。但他也有一阵子不好好地专职写他的诗,而是进宫廷当了一个翰林供奉的官职。这虽然算不上一个真式的官,但按照李白的脾气岂能胜任?他满满地一股放荡不羁的书生气,不久就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抱怨声中离开了官场。

      我们不仅把书生气与书呆子联系在一起,而且一提到书呆子,脑子里就会出现那种斯斯文文、软软弱弱的形象。那位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清水向东流”这样千古绝唱的南唐后主,虽然是一位不合格的薄命君王,但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风流才子,是一位至死都透着一股傻傻的书生气的诗人。李煜的书生气表现出了一种多情而软弱的气质。但是书生气并不都是表现为软弱的,有很多书生气表现的是傲骨。如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就是一位放浪形骸,孤高傲世的书呆子。像嵇康之类的人,不要说他自己厌恶官场,而且官场上是万万容不得这种既孤傲又有才的书呆子的。嵇康之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书呆子,其实不是书读得太多了,而是读得不多,一知半解不能融会贯通。世事洞察皆学问,真正的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生活中的无字之书。多读书,读活书,不读死书。做一个有书卷气的人,不做书呆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