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花魂》到杜府梅苑诗会
从《梅花魂》到“杜府梅苑诗会”
70多年前,一位老先生说:“中国教育除非从此没办法则已,如其有办法,必自人生行谊教育之重提,而后其他一切知识技能教育乃得著气功”。这位敏感的老人就是梁漱溟,他说论及的就是以中国教育的振兴,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
今天的中国教育,是处在新时代,必将参与、见证、担负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教育。今天的教育人,必然要有这样的认知和担当。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经在评课时和一位教师聊到过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形:“部落旁的一株大树就是原始的学校,在那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向一群年轻人绘声绘色的分享自己的经验,讲属于自己的过去的故事……”。那位老师听着,听着忽然落泪了。
她从教已经七年了,非常努力,但并没有真正培养起对于这份事业的爱。她每天都要对着教科书叹息,不认真看吧,其间都是些她自己似懂非懂,还要煞有介事教授给孩子的东西;认真看吧,她对那些老古董似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实在不敢苟同。用她自己的话讲,“我每一天都在拔掉自己田里的芽,移栽来别人家的苗。七年了,自己的心一直都是压抑和扭曲的。”
正因为如此,当她听到做老师就是“分享自己的经验,讲属于自己的过去的故事”时,她一下子控制不住自己,涕泪滂沱了。
教育的有办法或者振兴,必自人生行谊入手的话,教育人最应该提升自己的不是知识,而是人生的修养,首先应该补足不是教学的技巧,而是做人的气度。
人生行谊的教育,不是具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法、能力的传递,而是文化本身的习染与传递。人生行谊的教育也不是“为道日损”式的衰减教育,而是“为学日益”、“学而时习”的递增式教育。
一千多年前,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时时、处处都比学生贤能。由此可见,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时空的相遇,因为这一特定时空的相遇,从而激发和形成学生未来时空的人生行谊特质。学校有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学生忽然提到了梅花的香味,其他的学生还引用了所学过的有关的诗句。在探究梅花香味时,老师发现许多学生压根就没有真正闻过梅花的香味,更少有人曾经经验过“踏雪寻梅”的诗意浪漫,诺大一个校园,也没有一株梅树。此时,老师没有充当万能的主宰的角色,而是坦诚的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没有真正嗅过梅花的香味,同样也为学校没有一株梅树感到遗憾。
老师的坦诚,反而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大家产生了参与到“梅花”主题行学习的热情,决定在校园里种下几棵梅树,然后真正让大家嗅嗅梅香。
四个月后,杜老师带学生们在墙角种下的梅树开花了。孩子们兴奋不已,虽然还在寒假,学校“梅苑”的梅花还是流传到了网上,被孩子们、家长们热议着。
教育,总是和生命相关的。教育也像种下的梅树那样,慢慢地生根生长,开枝散叶。杜老师和她的梅苑并没有随着梅的花开花落而停滞。三月份起,学校离开时弥散着诗的味道。四月份,已经有了明确的主题和名字——杜府梅苑诗会。学校里不乏浪漫的人,许多年前,就有人有过“诗意校园”的憧憬。然而,憧憬归憧憬。校园里真正的诗意还是自“杜府梅苑诗会”开始的。
草长莺飞五月天,继“幸福培育娃‘创’见春天”之后,高年级语文组主办的“杜府梅苑诗会”隆重登场了。整整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整个镇区到处都是撑着油纸伞,穿着汉服的“才子佳人”。一个以大语文、诗意、梅花、生长为关键词的主题学习正在浸润和影响着千家万户。
一旦得到解放,孩子和老师的创造性是无穷的。自制汉服、自主排演、外场设计、邀请函制作、电子邀请发布,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生长一旦得到解放,孩子灵性的光芒便得到释放。学校里的门卫师傅,忽然穿上汉服,摇身一变成了做糖画的艺人。一个口吃的孩子,居然能站在舞台上,一口气背诵二十多首古诗。一位平时没什么话的教师登台挑战猜古诗,受到全体师生的铁粉追捧。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意校园正在孕育着这样的气质。
一位默默的门卫师傅,一个口吃的孩子,一位不善言辞的教师,为什么️忽然就华丽转身了?没有解放与点燃,在循规蹈矩中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可能的。
教育,以人生行谊为根本,以解放和点燃为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