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大部分父母的思维就是:你去哪里工作,你就在哪里成家!
之前和朋友聊天,聊到毕业之后家里的父母大多会建议自己去哪里工作的话题,发现大多数的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离家近一些,但是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想来到大一点的城市来做发展,城市选择来说也更加偏向于自身的发展的结果。
一谈到离开家去其他的城市去工作,我和朋友最有共鸣的一点就是,父母会提出一些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你去到大城市,你能在那里结婚吗?去到其他的城市,你能在那里买房吗?在家里工作的话,我们都能帮衬到你啊!
而作为我们自身想的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就要考虑结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现在就要考虑买房的事情?我们先在一个利于自己发展的城市,好好发展一下自己的事业不好吗?
我们会对父母说:先发展事业最重要,结婚、买房什么的都还早了。
其实我们都清楚父母说的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终究觉得父母说的事情离我们还是有一点的距离,过个三五年再谈也不迟。
所以有些人在听了父母的建议之后选择留在家乡,有些人还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想要走出去看一看,大不了出去走一圈再回来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损失。
当遇到这种类似的话题时,我们总会迷惑为什么父母和我们想的总不是同一个方向?而我们自身也在纠结,我们在这种建议下,应该如何选择之后的道路?
01. 视野角度有所不同
像我们已经刚进入职场工作的人年龄大多也都20几岁,而我们的父母已经步入中年,也就是四五十岁的年纪。
当年轻阶段不同时,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换做我们自己来讲,让我们回头看我们20年前的成长路径时,我们早已记不清其中的一些过程,只知道我们应该在哪些节点做哪些事情。
比如,当我们处于童年时,我们应该好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中的美好,让童年充满各种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处于高中时,我们应该在学习的时候更好的提高一下成绩,能够来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上大学,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结果会影响接下来的五到十年。
而当我们上大学时,我们应该对毕业之后的自己做出规划,决定到时候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而不是毕业临时在做选择。
我们的父母处于中年阶段,回头来看他们二十至三十岁时,可能人生的节点无非就是成家立业,在一定的时候成立属于自己的家庭。这才是对于他们之前记忆深刻的转变点。
如果我们对之前的自己做一些建议的话,无非是在我们所认为关键的转变点上做一些自己的看法,而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做建议时也是在他们之前的转变点做一些他们的看法。
但是他们的转变点,我们还没有经历到,所以当讨论同一个年龄阶段时,我们看重的是发展的过程,而他们看重的是转变点的影响。
02.成长的环境有所不同
在我们父母所成长的年代,信息流通并不是特别方便,没有电脑也没有智能手机,在他们进入社会的时候也许刚刚成年,也许还没有成年。
在那个时候,一些人的温饱可能都是个问题,而对于工作来说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稳定是工作的第一考虑因素,因为没有工作就可能失去了生活的收入,不像现在的职业多种多样。
而在当时稳定的工作无非就是进入体制内,进入体制之后意味着你只要不犯大错,你就可以一直稳定下去,你也能够给一家人带来稳定的收入和温饱。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可谓变化多样,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信息不再闭塞,职业岗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多种多样,我们追求工作的第一因素不再是稳定性,而是根据自己的所处阶段的不同去考虑自身所需,可能是发展机会、可能是稳定性、也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
当我们对职业选择出现大的方向的偏向时,我们所考虑的也有所不同。父母在工作的稳定性上找更多的发展,而我们是基于更多的发展去找感兴趣的工作。
03.生活目标有所不同
之前在一个综艺节目中,看到这么一番对话,是演员高亚麟老师针对为什么一些父母会催促儿女结婚发表的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具体的原话记不清了,大致的意思是:为什么父母会督促儿女们结婚呢?大多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已经没有他们的父母了。
当处于这种情况时,我们的父母就开始直面死亡,他们想到的之后自己的结果就是他们父母的结果,那就是死亡;像有父母的人来说,他们想到的之后自己的结果就是到一定年龄像父母一样成就自己的事业,成立自己的家庭。
当我们的父母直面死亡时,就会感觉时间流逝的很快,而该做的事情也应该抓紧去做,比如看着自己的孩子成家立业。
我也经常听到家里的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说关于一些自己还能活多久的话,想必你也能够有类似的感受。
这正是他们开始直面死亡时所想的生活目标和我们有所不同。
上面的三点总结一下,就是当处于年龄阶段不同时,我们和父母的视野角度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目标不同。
回到开头的问题,当我们选择城市选择工作时,面对父母的建议应该怎样做呢?其实还是从自己的阶段去考虑,正确的认识自己,在什么阶段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你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做出最好的选择,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回报,父母的心愿也大致如此了。
作者:一米深的坑,北漂的90后,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填满走过的坑坑洞洞。
微信公众号:上行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