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寿光古城墙位置与现今道路对比
寿光县城的古城墙,一圈走下来,也就三里多路。我估算了一下,我们村不到三百户,寿光城的面积比我们村还要小。
关于寿光城墙的记载,始见“明正德六年张良弼重修”,既然重修,也就是说“正德”之前寿光就已经有城墙了。然后,“七年知县刘澜筑隍堤,九年知县李階葺城门。嘉靖十一年署知县推官李延馨增筑,二十年知县许元祥重修,增高二尺。万历九年,知县徐申复增高二尺。崇祯五年,署知县通判李维宪筑二小门月城。十三年知县刘昇祚始易以甓石,康熙三十年知县刘有成捐奉修之,雍正八年圮于水。乾隆三十六年县人捐修未竟,五十五年巡抚奏准请帑银三万五千四百两知县范晋谢莲锷刘翰周相继督修,六十五年五月竣事,诸制依旧,惟大东门筑新堤一百一十五丈”。
你看,修个城墙也不容易,又是捐款又是申请又是批款的。最早是土城,后来砖石,再后来逐步完善设施。雍正年间城墙还被水泡塌了一回。
听说旧时弥河河道就在南关附近,也不知真假。听老人们说地底下能挖出沙来。
寿光县,弥河串,弥河也能串到城墙根来?
别看寿光城墙不大,但该有的都有。
比如有敌楼,有月城。
比如有五个城门。
最早的时候,东门曰“宣和”,南门曰“纳凯”,西门曰“阅丰”。至于“东小门”和“西小门”是没有名字的,“其二门无名”。
到了嘉庆年间(嘉庆寿光县志记载)五个城门都有了名字,“东门曰“迎旭”,南门曰“来薰”,西门曰“宗岱”,东小门曰“青阳”,西小门曰“瞻辰”。”
又到了清末(寿光乡土志记载)城门的名字又有了改动“东门曰“观海”,南门曰“来薰”,西门曰“宗岱”,东小门曰“仰震”,西小门曰“丰乐”。”
到了民国时期(民国寿光县志记载)五个城门的名字又恢复到了嘉庆年间的“东门曰“迎旭”,南门曰“来薰”,西门曰“宗岱”,东小门曰“青阳”,西小门曰“瞻辰”。
一圈城墙,五个城门,
东门,西门,南门,小东门,小西门。没有北门,(小西门代替了北门的功能)北门的位置是县衙。
有门就有关,东门有东关,西门有西关,南门有南关,小东门有小东关,没有北门却有北关。
寿光人平时说的“四关城里”。其实是“五关”加“城里”。
民国寿光县志上的村庄有“大东关”和“正东关”,是不是对应着现在的“小东关”和“东关”呢?
城里还有五条主要的街道,“府前南北大街、府东街、府西街、东西大街及小十字口东西街……以府前南北大街为主路”。(府前南北大街相当于寿光的中心大街)
寿光的城墙是建在一处“高地”上的。尽管现在城墙已经不在了,但是“高地”还在,从这方面来看,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地势”是很难改变的。
顺着这片“高地”还能依稀找到古县城的影子。
你看!现在的武装部是原来县衙的位置,武装部前的“文庙街”就是以前的府东街、府西街。连接着“小东门”(永安路与文庙街路口),“小西门”(渤海路与文庙街路口)。现在的“迎宾路”是以前的“府前街”一直往南通到南门。(迎宾路与广场街路口)东西大街就是现在的“金光街”,连接着东门、(实验小学位置)西门。(金光街与渤海路路口)
文友周梓朔,热爱本土文化,前几天给我发来了一幅照片,他根据寿光古城墙的位置图,结合现在寿光市区的卫星地图,绘制了一幅《寿光老县城城墙示意图》
把老城墙安在了新地图上,一旧一新,跨越时空。
一张图,有老寿光,有新圣城。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资料参考寿光县志,青州府志)
周梓朔老弟绘制的寿光老县城城墙位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