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时候最适合自省
1
考研到现在这个阶段了,180天溜走了90天,支撑我学下去的已经不是热情,是习惯,或者是不允许自己不学习的那种责任感。社团招人的那句话还是有道理的------“热情使人进来,责任使人走更远”。
以前老听人说,考研二战和一战不一样,压力大,目标不敢定高,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明了考研不光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心理战。人还是那个人,心肝更容易受颤了,登山不敢登顶了,而这一切只花了一年。
我的日常就是在家中二楼的小房间坐着学习,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吃中饭和晚饭时看两集老友记。这意味着我很少和人交流。
如果把这段时间当做往后孤独的开篇,那么这种三餐水果换下的脏衣服不用发愁的生活不失为一段美妙序曲。
对我而言最大的变化是脱离人群的状态,我不工作,也没学上,没有睡在对铺的同龄人,也没有社会的鞭打,我有的只有一张书桌,一腔理想,和无处安放的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我才没变身哲学家咧。我只是对这个脱离人群状态的我感到好奇,把以前用来观察别人的眼光都开始用在省察自己自处的状态。
我不是老说看书重要,看书重要嘛,于是我强迫自己看书,思维懒散久了,如果想要进入一个本好书的思维密网,势必要用一点自驱力。
虽然读过很多大道理,但我不知道读什么书。
既然我在学习,那看本学习方法书吧。我打开了北大学霸刘媛媛的《精准努力》,在这本书里巩固了“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印象,放弃了一边考研一边减肥的念头。
很巧的是这本书里介绍的读书方法就是“problem-solving”,有什么困惑,读什么书解惑,这不就是我打开这本书的动机吗。
好书须精读,读书不需全读,巧了,我读这本书也是挑章节读的呢。
2
有段时间我玩手机玩到停不下来,于是看了一本《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老实说这类书套路都一样,典型的演绎推理结构,先给结论,再附上某个科学研究或者故事,一本书400页,300多页都是故事(可以当故事书看)。
我对第一页第一个故事印象最深,深过第一次看到“奶嘴效应”时的震撼。
上世纪90年代中期,20%的人们掌握社会80%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精英们意识到了社会的“二八”贫富悬殊有可能会引发阶级冲突。一个叫布热津斯基的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奶嘴战略”,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赌博\彩票\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一种是满足性游戏和上瘾性饮食,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以及烟草酒精毒品类制幻剂。
我一直都觉得当下的舆论环境是畸形的,看到这个理论才惊觉,比畸形环境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种畸态竟然是一步早在三十多年就被人设好了的棋。
这书里个体的案例更让我惊醒----设计了ipad的乔布斯不让自己的孩子玩ipad!
在IPAD上市后,《纽约时报》的记者访问乔布斯,问到: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乔布斯却回答那位记者:我的孩子不用IPAD,在家里我也不让他们用高科技的东西。
那么,乔布斯的孩子们平时都干什么呢?
《乔布斯传》的作者告诉我们:乔布斯每天晚上都和孩子们在一张老旧的长桌上吃饭,然后会讨论一些问题,关于书籍、历史和很多有趣的话题。乔布斯的三个孩子对电子产品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社会圈层前20%的人“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在家和孩子讨论书籍、历史,然后设计出让人上瘾的电子产品,让别人家的孩子“stay angry, stay foolish”。扪心自问一下,除了八卦和情感,我还有什么?
知识,创造力,内心真正的声音吗?
我没有这些东西,我只有被自媒体操纵的审美和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下莽夫的愤怒。我看不进一本真知灼见的典籍,却在各种八卦、时尚、电影公众号那里成吨的消磨时光。
I kill time, time kills me.(我消磨时光,时光消磨我)
3
写这些的时候我又有一种莫名的愤怒,但似乎又能察觉其源头。
我能感觉到我没有独立思想,所谓我的思想都是我看到的网络声音的集大成者,我被爱看的综艺节目操纵视觉焦点,当人们让我看到他们想让我看到的,我所想的是不是也是被设计好的情感呢。
我都没有真正去思考或者接触过一个议题,但又如此轻易的可以被引入到一个观点的对立。
比如我看到一些写女权、重男轻女、印度卫生巾缺乏、律师性侵幼女的新闻,总是情绪先于脑子,内心有无数愤怒倾泻于貌似政治不正确的群体,然后喟叹互联网多暴民,事情多反转。
我知道女权是平权,但我困惑的是,为什么这类立意的文章我看多了了,最后都有至少一瞬间的厌男心理?
明明我也知道文章中抨击的人只是一部分人,但我的情绪就是一再的被精选的极端素材操纵了,对,无一不指向愤怒、荒唐这种日常生活中我基本上没有的情感。
有一些自媒体在思考,逻辑清晰,或是出于选题,或是出于话题需要,底下评论动辄数千条;另一些人在反驳,总能纠到切入点。
我觉得这些大V说得都对的时候,也许就是最大的不对。
我应该有一些自己的原则或信念,不然自处并无多余的意义。
我慢慢的调整自己奶嘴的大小,女权,不看,社会议题,不看,八卦,看,吐槽,看,我没办法一口气断奶,但至少在我不能完全独立判断时,不让主流的观点成为我的观点。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了我想要达到的状态,谁让我的心是一艘容易迷航的船。读书是打造船身优质的螺丝钉,经历可以成为船头的桅杆,等它坚固起来,我再放它历练不同声音的海浪,这时我有了固定的航行路线,便不会怕大浪迎头、冰山阻碍。
我也不想看大而空的美好青春宣言,将人生的向往概括成很多抽象的形容词,如闪光的人生,滚烫的人生,肆意的人生,说了都跟没说一样。所谓人生,说白了就是睡觉吃饭,做事见人,再怎么用绚丽的形容词,也改不了简单的底色。
我也不想要“充满可能性”、“平凡但灿烂”的人生,自我感动第一名,指导生活一点不行。
我就想要读书,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断奶嘴;学习,练习,考上研,熟练的运用英语;少吃,运动,锻炼出紧致的身材和皮肤。
务实且努力,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这是幸福感的来源。
认同智识可以疏导情绪,从而指导行为,这是成长的方向。
我与我周旋久,我不赖,可以当自己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