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天才》读书日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教练”有了兴趣。
很早以前,我一直以为“教练”就是教人运动锻炼的,直到这一年里接触的多了、学习的多了,才知道原来教练不仅仅是教人运动锻炼的。
偶然间我在找课程学习的时候,在主讲人的头衔里看到了“ICF国际教练”这个称谓,仿佛击中了内心某个角落,不知不觉间就开始有了行动——我在网络上搜集了相关的信息,去了解什么是“教练”。
我有一种感觉,这是我想要去做的事情。
自从开启了自我成长之路以后,我越发觉得人的潜能是如此巨大——我做了很多我曾经都不敢想的事情,比如说辞职创业,比如说站在人前演讲,比如说一年读了这么多本书……每一个改变都足以颠覆我对自己的印象,也颠覆了别人对我的印象。
去年我去电影院看《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这部“儿时回忆”的经典动画在多年之后依然能触动到我。
动画里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为什么数码宝贝们要选择孩子作为伙伴呢?”答:“因为孩子的身上有无限的可能啊。”
确实,孩子的身上有无限的可能,可作为从孩子成长而来的大人,我们的可能性都到哪里去了?被父母限制了?被学校限制了?还是被社会限制了?
我想最终的答案,是被我们自己的思维限制了。
曾经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就这样了,改变不了了,但在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后我才意识到我依然有能力改变自己的人生,也开始相信,即便成人了,即便已经年过三十了,我的未来依然有无限的可能,并且相信我能够改变自己,别人也同样能够改变自己,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去发现自己的潜能。
于是我买回了一些与教练相关的书籍,希望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的内容。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了,想要探索潜能,《唤醒沉睡的天才》是一本不能不看的书。
作者玛丽莲·阿特金森是注册的组织心理治疗师,NLP大师级培训师,埃里克森沟通模式的专家,也是埃里克森学院的创始人及院长。她在全世界范围内培训专业教练和培训师,为推广成果导向的心理学和教练方法工作了超过40年。独创ICF认证的最高级别的专业教练培训课程《教练的艺术与科学》。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蕾·切尔斯是一位国际教练联合会(ICF)认证的大师级教练MCC,教练时长2500小时。
就作者的背景信息,就能让人感受到本书的专业性。
为本书翻译并作序的是《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听了一遍有声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震撼,虽然还没亲自看过,但这已经成为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了。)
前天晚上,当我从书架上拿出这本书,了解了大致的信息之后,不禁对这本书产生了“这本书必须要认真读、认真消化”的想法。
看了两天,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大大下降,因为有太多内容值得做笔记,也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从这本书里,我终于对大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之前看的书里,包括我听的那些书里,有不少都提到了脑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说《习惯的力量》《微习惯》《自驱型成长》等等。
《习惯的力量》和《微习惯》是我自己读了的。之前在写《请不要放任人生“自动驾驶”》这篇文章的时候,趁机梳理了《习惯的力量》里大脑建立习惯回路的过程;《微习惯》里提到了大脑的运作机制,但我没有自己去梳理。
《自驱型成长》是听樊登老师讲的,也在读书会上听领读人解释了有关脑科学方面的内容,虽然听懂了,但是我自己却无法复述出来。也就是说知识仅仅停留在了“一知半解”的程度上。
在《唤醒沉睡的天才》这本书里,用非常容易理解的语言,解释了大脑的运作机制。
人的大脑主要分为本能脑(爬虫脑)、情绪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新皮质)。
本能脑,也叫作爬虫脑,进化超过了1亿万年,主要功能在于保证身体的安全,在危险来临时,会指挥身体做出“战斗”“逃跑”或者“静止”的反应。本能脑的优势在于反应迅速,比如说当你把手伸向火炉时,在你的意识发现火炉是烫的之前,本能脑已经指示你把手迅速收回来了。但本能脑也会犯错,容易混淆假想的威胁和现实的危险。
本能脑进化了很长的时间,能够很好的保障我们的身体安全,但它只有在确认了身体不会有危险之后,才会允许做出重大改变,而这往往会阻碍重大改变的发生。
第二层大脑是大脑边缘系统,也叫作情绪脑。至少5000万年前,基本的哺乳动物的情绪脑开始发展。情绪脑给哺乳动物带来了情绪化的生活。它的特点一个是投入式记忆,就像是重新经历过去的事,并伴随那一刻的强烈情绪;第二个特点是喜欢让事物维持原样;第三个特点就是“非黑即白”,只有是非、对错、这个或者那个,没有灰色地带。
一个人在发生重大变化前,情绪脑必须确认群体是安全的。
最后是大脑皮层,也就是新皮质。它出现在距今200万到250万年前。大脑皮层掌控大脑的绝大部分智力,最重要的优势是视觉规划和系统观察,也就是“全局观”,并且与本能脑和情绪脑不同的是,大脑皮层的回忆方式是分离式的记忆,也就是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发生的事情。
由于本能脑和情绪脑出现的时间比较长,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这两者已经建立了彼此协调的交互功能;而大脑皮层才出现不过200万到250万年,它与本能脑和情绪脑只有部分结合。
这个发展历程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总是会以情绪化的方式应对,理性的反应只会随后发生。
之前在听樊登老师对谈《终身学习》的作者黄征宇先生时,黄征宇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不是理性的动物,偶尔有情绪;而是感性的动物,偶尔会思考”,想想确实非常有道理。
在看完这部分内容以后,我立即联想到了“习惯的培养”。
之前《掌控习惯》的读书会之后,有一位新书友加我好友,跟我聊起了培养习惯这件事。读书会过后虽然有了培养习惯的决心,但是依然担心自己做不到。
我和他一起梳理了一下目标,发现他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其实难度有些高了,于是我建议他采用“最低限度+超额完成”的方式来执行,按照状态最差的时候来制定“最低限额”,一旦超过了“最低限额”,多出来都是“超额完成”。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目标就是完成“最低限额”,“超额”部分都是意外的收获。
这其实就是“微习惯”的策略。
如果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其实就是因为当我们的目标定得太高的时候,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会产生恐惧感,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不喜欢改变,它们喜欢让事物维持原样,并且必须确保身体和环境是安全的。
所以当我们培养习惯的时候,一下子制定了过高的目标,会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产生恐惧感,即使一开始有干劲,但没过几天习惯培养就会不了了之。
所以用“最低限额”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觉到“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难”“这件事情没有危险”,那么接下去的事情就会顺理成章了,也许你的“最低限额”是只看1页书,一旦开始,就有可能“超额”。
想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实际上就是要想办法驯服自己的大脑,更多的让大脑皮层发挥作用,而非被本能和情绪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