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东京一年》:“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拯救了我。”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81人  深海独角鲸

文|独角鲸

《东京一年》:“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拯救了我。”

1

毛姆曾经写过:“人到动情处自然会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心里的想法。”

《东京一年》做到了。

坦白说,这是自己接触的蒋方舟第一本书,在简介中,蒋方舟写道:“二〇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她说自己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我三天就看完了。尽管总是克制住一目十行的坏习惯,但总觉得这本书是流水账的风格,撞不起思想上太大的火花。

《东京一年》:“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拯救了我。”

2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

这一点,蒋方舟做到了,她是一个幸运儿,在误打误撞中跌入文学的大花园。

蒋方舟,1989年出生于湖北襄阳的中国青年作家。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4年,蒋方舟获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2008年,蒋方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东京一年》刚上市销售的时候,价格接近60元。网友曾经吐槽:“如果不是蒋方舟,这本书有出版的可能性吗?”

不知道为何,我们面对头衔众多的人物,尤其是“少女天才”的称号,从内心会多一份怀疑,多一份批判。只因为她比我们多接触写作了20年。

《东京一年》是日记的形式描述在东京生活的点滴,通过独立地生活来审视自己。

我的收获是:只要你愿意去接受并改变自己,在哪里都会全新的开始。你的抵达,往往是你行程的开始。

《东京一年》:“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拯救了我。”

3

可是书中的蒋方舟真的被拯救了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们日记的文字看到的是搬家、看烟火、参加交流会、读了什么书……其实,这些不仅在东京,在北京或者上海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可以完成的,跑去东京,反而有一种舍近求远的感觉。

在书中,蒋方舟去搬家,麻烦了S先生;文学作家交流会时,她坦诚自己年少出书的故事不愿意反复被提及;在看烟火的时候想起歌德,觉得自己在熙攘的人群中很孤独。那留在东京的一年里,她还是看了很多画展,莫奈的梵高的等等。

我却觉得,在那一年里,她仍然没有真正地融入日本的文化中。不会日语,不仅没有尝试去改变,还觉得孤独一点也很好。在看海时没有表露出真正的心情,有一种时刻被端着的感觉。

我觉得有点可惜。如此好的资源,却没有被真正利用起来,只是放着独立拯救的幌子。

从日记中,我们不难看出,蒋方舟在2016年后写的大部分是自己看的书,还有画展。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在努力地提升自己,融入文学。我们也能感受到她的文字透出来的是对死亡、情爱、社会的无病呻吟。

夸大了感受,利用美丽的词汇用力的串起来的句子,总是少了一些味道。蒋方舟这一代是有光环的,时代造就的幸运的作家。她也曾在书里表露过自己的生长环境,类似张爱玲小说般的女孩,喝着牛奶,蘸着面包,穿着温柔睡衣的优渥家庭。

这样的文字对于真实的社会,不够真实。她不能真的体会到历经沧桑,为经济打拼,与病魔、贫穷抗争的生活。于是,我们作为读者,感受到的只有个人情绪的伤感,少了个人与真实社会的思考联络。

《东京一年》:“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拯救了我。”

4

“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我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另外,网络的发达让“远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异国,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人与事,为我触手而不可及的苦难感到悲伤。正是这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蒋方舟写道的生活全部,充满着各种不美好的细节,我深以为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对世界多一点真实的认识,而不是用来逃脱的借口。阅读书籍是很好的提升方式,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去感受文学的魅力,而不是以此变为炫耀的资本。

我了解的越多,才感慨自己有多无知。

蒋方舟在后期的文学分析,多半是摘抄的背景故事。引经据典的频繁,让我感慨她的记忆力,但我们深信,一位好的青年作家的作品才是走得更远的便车。

她说自己是野心勃勃的青年作家,我相信是的。只要够真诚,写出发自肺腑的文字就是对以往的最好超越。

《东京一年》:“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拯救了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