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431:世道从来都是亏欠好人多一些,但还是要做好人
学习内容:
【原文】
升平元年(丁巳,公元357年)
春正月壬戌朔,帝加元服。太后诏归政,大赦,改元,太后徙居崇德宫。
燕主儁征幽州刺史乙逸为左光禄大夫。逸夫妇共载鹿车,子璋从数十骑,服饰甚丽,奉迎于道。逸大怒,闭车不与言。到城,深责之,璋犹不悛。逸常忧其败,而璋更被擢任,历中书令、御史中丞。逸乃叹曰:“吾少自修立,克己守道,仅能免罪。璋不治节俭,专为奢纵,而更居清显。此岂惟璋之忝幸?实时世之陵夷也。”
二月癸丑,燕主儁立其子中山王为太子,大赦,改元光寿。
太白入东井。秦有司奏:“太白罚星,东井秦分,必有暴兵起京师。”秦主生曰:“太白入井,自为渴耳,何所怪乎!”
【原文华译】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
1 春,正月初一,皇帝举行加冠礼(本年十五岁)。太后下诏,归政于皇帝,大赦,改年号(升平),太后徙居崇德宫。
2 前燕主慕容俊征召幽州刺史乙逸为左光禄大夫。乙逸夫妇一起挤坐一辆鹿车,他们在京城做官的儿子乙璋却带着侍从数十骑,服饰华丽,奉迎于道路。乙逸大怒,关闭车门,不和他说话。进城之后,对乙璋严厉责备,乙璋并不悔改。乙逸时常忧虑乙璋会失败,而乙璋则一路高升,历任中书令、御史中丞。
乙逸叹息说:“我少年时就以修身自立,克己守道,仅能免罪。乙璋不治节俭,专为奢纵,却能一路显贵。这岂止是乙璋的侥幸,实在是时世已经败坏了!”
二月二十三日,前燕主慕容俊立其子中山王慕容暐为太子,大赦,改年号为光寿。
4 太白星进入东井星座。前秦有司上奏:“太白是罚星,东井对应秦国地区,必有暴兵起于京师。”前秦主苻生说:“太白进入东井,是他自己口渴要喝水,有什么好奇怪的!”
【学以致用】
世道从来都是亏欠着好人
01,逸乃叹曰:“吾少自修立,克己守道,仅能免罪。璋不治节俭,专为奢纵,而更居清显。此岂惟璋之忝幸?实时世之陵夷也。”
克己守道的人,也有失败的, 奢侈放纵的人,也有快乐一生的,
这些都是概率,都是选择
前者安全降落的概率高,后者是出事的概率大,
选择走哪条路,在于自己,你选择什么,你就接受什么。
这个世道永远是亏欠着好人多一些,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做个好人,不是说为了世道变好,而是让好人的总数多一些,让自己身边人的身边,多一位好人
另外,如果要作比较,那就要从佛家的角度出发,释老师一脉解释的更好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业力所化,这一世过的好,也许是前几世,或者前几代人的功业所积攒,而这一世显化出来的“相”是这样的,但下一世还会这样吗?不一定
这一世过的不怎么好,也仅仅是这一世的“相”而已,你仅仅是以这个“相”来历练,下一世还会这样吗? 同样是不一定
以此观照,你就能把心给安住
举个例子,就像中国没有什么特别的贵族姓氏,那是因为,谁家的历史上还没有出过牛批哄哄的人物? 大家都有,没什么了不得的。
同样人,在世世轮转的过程中,你也许同样经历过很富有的一生。
所以啊,当你以此维度去看待的时候,你不会去以“功名利禄”去看待对方,你只会看待自己,这一世,我如何修,我如何去完成我这一世的使命(使命这个东西,你留心与自己对话,“内心的你”会告诉你的)...
至圣先师说:求仁得仁,何所怨?
我选择这条路,怎么个结果我都担着,冷暖自知。
你选择那条路,什么结果你自己担着,好坏你也自己担着。
有句话讲,命由天作,福自己求。
不管我们出生的时候拿的是什么“牌”,又处在什么阶级当中,即便是底层阶级,但是呢,我们可以一点点的积攒,一点点的进德修业。以此让自己的日子一天天的变得很好。一天好过一天,一年好过一年。
02,关于符生的这段话
前文有讲过,不管是天象,还是谶语,这是一个“相”
就相当于地球的“CT”图一样的
至于要不要相信? 应该如何应对? 这完全看掌权人的态度
就像不同境界的医师,看同一个片子,出的解决不一样,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这种事情
《资治通鉴》407:同一个星象,后赵与成汉的做法两样,值得思考
符生相不相信天象?
之前就是因为星象显示有国丧,于是把自己的皇后杀了,他是怕那个“万一”应验到他身上
现在呢?他好像又不信了,为什么?
本质上是他这会儿找不到人来对应星象。他也不知道杀谁,所以就说“何所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