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三三
三三,我最近几天尝试性的写了好几篇文章,都是为了纪念你和沈从文先生的。比如像以前看过任何书一样,写一篇读后感,把沈从文当主线;或者想象我穿越回民国,恰好与你成为闺蜜,可是都失败了。但我仍不想放弃为你写点什么的念头,因为我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三三,看你年轻时的照片,短短的头发,温柔中带着刚毅,亦不失活泼,这也许加了我主观上的判断,不过我倒觉得与我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很像。在中国公学里有那么多男生追你,是不是你短到后脑勺、露出雪白的脖颈的头发让他们萌生了性冲动呢?
昨晚我为沈从文去九如巷的拜厄写了一首打油诗:清晨喜鹊喳喳叫,今天必有贵客到;一袭长衫展蹙貌,恐被闺秀斩鹊桥。从别的综艺节目了解到沈从文追你用了很大的力气,把你放在难搞的闺秀的角度。乍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这个问题若从你后来为其付出一生来看,我觉得你拒绝的很对。
你有读研的梦想,你或许也有写作或者更大的愿望,我想你若有最大的空间做你自己,也能在民国才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以沈从文太太的名义。年轻的你无情的拒绝也许只是因为没想好,是未婚的踟蹰吧,这是每个少女都会有的,以为结婚就会改变一切。其实结婚就是会改变一切,你想要的,不想要的都会随之而来,你不能完全地做自己。
你喜素朴、单纯含蓄,不喜华服丽色,这一点上二哥是占了很大的便宜的。于是一个穷屌丝只用几块螺贝石头就轻轻地敲动了你的心,再加上洋洋洒洒数以万字的情书的轰炸,你就从此种下了为其付出一生的种子。
青岛。这是一个浪漫的城市,有阳光、有沙滩、有无数的风景,你们在这里订婚。若是我知道你们也在那里生活过,我或许会去走一下你们走过的路,外加浮想联翩。在青岛的那段时光,应该是你们最平静幸福的日子了。他年轻健康,正向创作高峰进发,你在无暇的伊甸园中肆意享受着初恋的甜蜜。
1933年9月9日,你们结婚了。有点诧异的是你居然没赶潮流穿新式的婚纱,而是穿了传统的中式旗袍。24岁初嫁娘,女人的大好时光,“鬓发温柔地打着微微的卷,羞红的脸儿像两颗红莓,细瘦的身子裹在旗袍里,像一朵半开未开的百合花……眉如青山,眼似秋水,轻轻一眨,碧波万顷就荡漾开来……素雅中却比平日更添几分娇媚”,这样的你足以让所有的人(而不只是沈二哥)为你沉醉,怪不得沈从文会以为这是梦呢。
幸福的开始也是磨难和悲剧的开始。也许我这样说你不开心,那是源于你对二哥深深的爱,我只是为你感到心疼。当然,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的大磨难谁也避免不了,我只想与你谈谈心,主妇与主妇之间的对话。
新婚不久,即遇离别。短短的一个多月,像是一个世纪。他为你写一部《湘行书简》,你为他充当后勤,照顾胞妹。家里总是那么井井有条,“沈太太的客厅里主角从来都不是张兆和”,因此腾不出来时间继续去读书,读到这一段甚觉惋惜。
1937年8月11日晚上,二哥接到教育部的秘密通知,让他随北大、清华的教授一同紧急撤离北平。经过权衡利弊,你终于说服二哥上路,自己留在沦陷的北平照顾三岁的龙珠和两个月大的虎雏。这是母性的伟大,此刻的你再也回不到那个在中国公学里调皮地把所有你的粉丝们递来的情书编号的小女孩了,你的心已永远属于那个曾经的癞蛤蟆十三号了。
创作上的天才,生活上的傻子。二哥离开三三的生活就变孤独寂寞冷乱了,而他不知三三的生活只剩柴米油盐酱醋茶,入不敷出,担惊受怕了。于是,二哥开始钻牛角尖了,而且是最尖最尖的尖儿。
“为何你不来与我相见……是不是有一个更好的人来照顾你……所以你不来与我相见”,这让为生计忙的焦头烂额的三三情何以堪呢?三三,你也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吧,男人就是这样,始终都是个小孩子。说这是爱,可是爱的毫无道理,爱的自私。殊不知若你也自私,那整个家庭就毁了。
“1938年10月,张兆和与九妹岳萌带着两个孩子从北平出发,到天津乘德生号轮船转到上海,再由上海到香港,后取道越南河内,再沿滇缅线去往云南,直到11月4日才抵达昆明,与沈从文相见。”基于这些描述,你受的苦难已不言而喻。再加上八年清淡贫苦,忙碌,跑警报的日子,我想三三肯定是那时被生活彻彻底底地毁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妇人。那个雅淡梳妆偏有韵,不施脂粉自多姿的小少妇永永远远地只能存在在记忆里了。
高青子,这个婚姻里的插曲,怎么说呢,说起来可以有无数条理由来解释,这似乎是每个作家生命里必不可少的部分。很难想象癞蛤蟆十三号王子的多情竟会出现在结婚后不久这个点儿,而且持续数年。三三,你选择了原谅,选择了忽略。这一点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我没有经验,但我觉得你越发的珍贵。如果我是个男人,我希望生命中的那个人是你。
不得不说,二哥在普罗大众眼里是个天才作家,虽然我在这里对他也有诸多非议,可我还是喜欢他的。虽然在读《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之前,《边城》、翠翠、沈从文在我的印象里只是三个符号,但那也是一个很美好的符号,并且期盼着可以再读到他的作品。
可是我还是想替三三发点牢骚,他就是一个老大难。好不容易盼到抗战胜利,他却陷入彷徨和恐惧,患上抑郁症。天啊,真的觉得三三一生为二哥所累,竟还有人说三三不是最懂沈从文的那一个,冤枉煞了!
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说到你晚年已不识沈从文(照片),还把这个作为你们并不相爱,说成是二哥始终多爱你一点的证据。实在可笑,我们对于最深刻的苦难、最想记住的那个人,往往会选择性失忆。因为太痛,就算现在的我都是,更别说你已处于生命的最后了。
相濡以沫,这个词的年限是一生。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二哥好不容易摆脱了抑郁,又卷进了文化大革命的漩涡。花甲之年的你们虽近在咫尺,却难以相见,备受精神和身体的折磨。可你是个天生的乐观者,你用尽自己全身的力量去让他过的更好,让他此生得到永远不停歇的安慰。
人生就是一个轮回,年龄越大越容易想起童年的美好。所以文革结束后,你们选择回去湘西游玩,这里是二哥创作的源泉,你也终于对这个美丽的小城和人们有了具象的了解。你们一同出国,享受天伦之乐,你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可是幸福来的太晚了,因为时钟已经划向了生命的尽头。
若说人生如戏,那么三三你是这部戏里绝对的主角。因为你把她完成的超完整,所以你脸上总透着一股恬静的气质,不管是年轻还是年华已去。若是人生可以重写,我愿你活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