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我是我
你是你,我是我
我们将分为内圈,和外圈。
在内圈,你可以分享体验,尽情地表达你当下的感受和想法;
在外圈,以旁观者的视角,通过他人的故事,反观自身得到启发。
在这种设置下,你可以不断地在感受体验与获得反馈之间轮换,提高觉察能力、练就旁观者视角,进而看到自己没有看到的问题,理清内在混沌不清的感觉。
慢适应和理解了这种情绪,每次到了倦怠期,我就跟自己说,我的工作还可以,做得并不差,但每个人都无法长期维持高效率,一定需要调整,如今的回调是为了接下来更大的进步。蓄势才能发力,拳头收回来,才能继续打出去。一松一紧,一张一弛,才符合科学逻辑。
以长跑为例,我们需要有起步时的发力抢道,需要有中段的呼吸调整,还需要有最后的全力冲刺。每个阶段的体力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手的状态,随时做出相应的改变。
再如,股票一定有涨跌起伏。哪怕大势往上走,也绝对不是一条线一路向上,也会有起有落,有技术调整。这期间有人坚持,也有人放弃,最终结果如何,在当下这一刻都是未知的。
低谷并非不能忍受,倦怠的根源或许是这段时间日子归于平淡,成绩不突出,受到了不小的挫折;又或者是被别人的成功所刺激,从而出现自己无比讨厌的负面情绪——那种发自内心的抗拒感。
这时候逃避是没用的,因为事情一直存在,并非逛逛街就能消弭,也并非看一部电视剧就能忘记。逃避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压力。
后来我慢慢懂得,有些事情无法解决,就要学会和它们共存,学会向不好的情绪妥协。接受这种不完美,接受自己明知道该做什么却提不起劲的状态,生活自然会逐渐好转,回到原来的样子。
30岁的时候,不大愿意跟老大住的,年轻气盛碰上不服老,矛盾重重。但是40岁以后,父母一下子老了许多,我养娃10年,也多能体会父母多年的习惯均是持家过日子的不易形成的。我现在很愿意把他们接到身边生活,是因为很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只要父母在,就觉得人有来处,踏实。能互相守着,就是幸福,我先生也是跟我一样的感觉。
我结婚八年,一直和公婆住一起,住独栋五层楼,是公婆买的。和公婆分层住,一起吃饭。我们给伙食费,老人买菜做饭,接送孩子。我和老公朝九晚五上班。我和老人一直都没有吵过架,偶尔会有点小摩擦,但冷静一下就过去了,彼此不留怨恨。老人有边界感,从不会插手我的小家庭,即使是小夫妻吵架了,也不会偏袒儿子。我也尽我所能孝敬他们。所以感觉挺好的,既有个人自在空间,又有老人帮忙的轻松。有时大伯一家也回来住几天,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有家的温暖。当然,老公被老人惯得五体不勤,也有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