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20-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渊澄314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产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不同的主体,分为个体意识(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和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 那种认为人从来就有"自私意识"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凝聚力量智力支持


生产力与生产力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其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其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