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1.10
1.10 睡眠是意识波动的无觉知状态。
睡眠有三层表现表现,第一层就是传统意义的睡眠,它是一种惰性的意识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梦的睡眠,一种是有梦的睡眠。无梦的睡眠是所有思想和感觉活动均中止的状态。这是一种无意识,如同白天进入黑夜,如同光在黑暗中安息。在古老的印度教,在密宗里都提到:上帝既是光明,也是黑暗;既是无意识的海洋,也是有意识的海洋。无梦的睡眠只是把你从清醒的现世时空拉入上帝的无意识之海。
有梦的睡眠分三类,如果在睡眠后感觉滞重或混沌,这样的睡眠就是惰性属性的,让人心神不宁的睡眠是活力属性的,带来光明和饱满精神的睡眠是光明属性的。在这些睡眠中,感觉栖于心意,心意栖于意识,意识栖于存在中。在有梦的睡眠中,意识波动并没有止歇,如果我们的大脑比做我们的智库,菩提在这时候正在忙碌着把过往获取的知识归类整理。当菩提在潜意识中处理幻象的部分,这会让我们感受到滞重和混沌;当菩提在潜意识中处理谬误的部分,我们会感觉心神不宁;当菩提在潜意识中处理正知的部分,潜意识就没有纠结,醒来自然会神清气爽。醒来之后,我们睡眠之中的认知,也成为我们新的认知,心灵依然会受影响而变化。这一部分可以参阅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也可以参考《周公解梦》,你当也可以简单地放下,用瑜行者的方式,对着朝阳来一个简单的“拜日式”,在“呼”与“吸”中净化意识波动,开启一天新的旅程。
睡眠的第二层状态是清醒状态下的间歇性睡眠,它也是无意识的。比如白日梦,比如置若罔闻,人这时候进入一种全部或部分意识波动非刻意缺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现世的某些线索被动屏蔽,比如声音、色彩、周围的环境,然后在某个特定条件刺激下回到现实中。一个典型的而不被我们认知的睡眠状态是我们总是习惯于选择性倾听我们愿意听到或看到的部分,而对“我慢”不认同的部分自动屏蔽。这时候就需要睡眠的第三种状态去转化这种屏蔽,从而达到耳清目明、神清气爽的境界。
睡眠的第三层状态则是一种积极的意识状态。一个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进入无意识之海,感官中止活动,甚至呼吸都可以停息,这时他经验到一个纯净的状态,在此之中,自我摆脱了经由感官和心意对所见、所闻、所得或所感之物的知识,从而更清晰地看到我们的灵在(当下的灵魂状态),它水晶般剔透,脱离原质与行动的相关属性。这个体验即“三摩地”。在三摩地中,灵在目击自己的形式。
除了无梦的睡眠,其他睡眠状态均能影响我们的认知,无论是正知、谬误还是幻象。
也许哪一天你能从睡眠中醒来,就意味着你在亲证上帝——
梦,醒,熟睡间,
我不再有过去、现在、未来,
永远存在,永远满溢的我,
我,无所不在。
——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