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想法

牧童眼里《道德经》(64)

2019-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西北晓峰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牧童眼里《道德经》(64)

  《道德经》第十四章赏析

      ――――牧童对道家和道教的臆想

    因“道”的无形无象无态且又确实存在,就给人了宽泛的想象空间。老子的道是物质内(静)外(动)结合产生的物质运营规律或说是周期性规律

    老子所述的“道”本义是唯物的。在流传过程中也有因“道”的看不见摸不着听无息产生形而上终至“唯心”论的。如道教。

    老子在道教中奉为道祖,老子所作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第一宝典。道教发展兴盛于汉朝,而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比道教的起源早了几百年。

      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老子虽然创立了道家学说,但是他并没有开创教派,而且老子的道家学说也与道教不同。

      道教的来源主要是从两方面:一是上古时代的神道,另一则是《道德经》中的道经。道教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老子想尔注》,它的作者就是张道陵,是张天师对《道德经》的注释著作。

      东汉时期的著作《太平经》一般被公认为是道教的第一部专门典籍。东汉时期道教始创两大分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张角创立的太平道虽然彻底失败,但是五斗米教却是流传了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天师道。

      道教的理论体系吸收了老子的道家学说的一部分理论。张道陵开创道教的时候,吸收了老子著作的《道德经》经上篇道经,所以《道德经》的原名书名为《老子》,张道陵神化老子在道教的地位之时,还一并将《老子》改名《道德真经》,作为道教理论的第一宝典。随着道教的蓬勃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老子在道教的地位也一步步稳固神化。张道陵创建正一盟威道时宣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自己被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

    《列仙传》中开始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文人王阜撰写了《老子圣母碑》,更是把老子视为天地初生时的天生神灵,把老子说成道的化身,有老子合道之说。这也为后来的道教创始说提供了基础理论。

      汉朝的汉桓帝开创了祭祀老子的传统,从官方层面把老子神化,老子开始成为万仙之祖。唐朝皇帝敕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此后历朝继承追封,宋朝时皇帝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尊为道德天尊为道教三清道祖之首。

      道教跟道家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道教是在汲取部分道家文化的基础建立起来的本土宗教。是一个民俗文化与社会团队组织,属于道家文化的一部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在神鬼观念上以黄老道家为理论根据,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地方神话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巫术,中医形成了道教思想。道教是多神崇拜,尊奉的神是将道教对道的人格化体现。神学本来就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

      道家文化大可治国平天下,小可治家安居乐业,其基调就是修已性正己心以合道“致用”。再加上当时崇尚道家文化之人都有一颗济世为怀造福社会的观念与抱负,从老子,庄子,鬼谷子,到后来的张仪,苏秦,道家代表人物,再到后来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张良,诸葛亮等。

      由于道家文化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是英雄辈出,而这些人由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在加上当时文字记载有限更多的是在民间口口相传,避免不了的被夸大于神话,我们也可以看看,道教神话故事里的神人,很多都是当时社会上的有功之人,有德之人。所以道教里的神话人物也是人们对他的丰功伟绩的认可,对他们崇高品德的推崇。

      道教神话人物大多来至现实生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思想是将功德之人的人格神化,将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体现,从而易于被大众接受,信奉和学习。

      此道非彼道!然两道均以苍生为念,只不过理念不同罢了。

      若老子知道自己不经意间的第十四章(原为解释道的存在状态及怎样认识道)被形而上成了“唯心论”,且被加冕为“恒古教主”,不知是哭还是笑?牧童以为老子多少有几缕欣慰――――道家和道教都赋予人们积极生活的态度。治国爱民、安邦济世、羽化成仙、位列仙班、方术安抚、善信居士等都在不同程度达到了“致用”。

注:1、牧童认为本章成就了道教。

      2、牧童认为道教只是道家文化很小的流派,但做的很细致及完善,在民众中因对“德”的推崇而遍结善缘。

      3、部分内容摘录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