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每日记事本

说说旧事--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7人  辛如音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什么?”

“ 这 是 个 复 杂 的 社 会 问 题 , 你 太 小 怎 么 理 解 得 了 呢 ? ”

这也是印家厚的儿子在看见乞丐讨钱时问对不对时,作为父亲的回答。

于我的年纪与阅历,让我说人文精神是什么?恐怕还不如让我去回答“母亲和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谁?”这类问题来得简单。

我想池莉这类作家在当年恐怕面临的就是这类情况:

他们的青春在文革中度过,自身又有写作的才华。恰逢改革开放,但市场刚刚涌入,一切都未有定数。说不定某些灾难还会卷土重来。这种情况下,写作自然颇多禁忌。而在他们发现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这类写出来不禁有人看,更能赚钱,还不会涉及政治等,自然把所有的劲都往这里使。

我高中的时候无聊喜欢看池莉的小说,还买过好几本。大多是细琐小事,却写的趣味横生,而且画面感极强,尤其适合拍成电视剧,后来听说确实很多都拍了,且火遍全国。但我想说,池莉还是能写有深度的、比较严肃的文字的。比如我家有一本池莉的旧书,里面有个短篇《乌鸦之歌》,写的是文革,当时让我相当震惊。后来我想再看一遍的时候,找的新书,《乌鸦之歌》内容生生少了一大半。我知道以个人的见识去判断时代的大势是愚蠢以及狭隘的。但一部小说的删减却是大家都看得见的。

所以说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和文革遗毒是有关系的。当然了,讨论的意义就在于意见的不一,没有统一结论也是正常的。

读书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说的理论给人指引方向,万里路讲的是实践出真知。所以说,既要抬头看路,也要低头拉车。

人文精神大讨论就是中国人在争论文化这条路以后该怎么走。在经历了建国以后种种政治灾难之后,人民,广大受苦的人民,只想好好过个安稳日子,若有余力,才能贡献家国。

我是个求利益的小人,说的话不必当真。我觉得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参与者中多数都是追名逐利之辈,只有少数是怀着对真理的追求去探讨问题的。

让我偏激的说,真理就在那里,不管讨论不讨论,最终都会显现它的威力。人文精神也是如此。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人说饱暖思淫欲,人民过上物质的好日子,才能追求精神的天堂。那个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民还在贫困里挣扎。人文精神无论如何是灌不进人民的脑瓜里。它就像是知识分子的自娱自乐一般。

我想,多年以后,当中国富强了,人民不再是生存,而是生活时,人文精神自然就流淌在中国的土地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