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每天500字每天500字(附属专题)

简书:让我重燃了写作梦

2019-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胡光星

我叫胡光星:家住宁都县大沽乡下淮村冬茅坑。今年52岁。

12岁的时候,1980年左右吧,我就喜欢看小说。那时,没钱去书店买书,也没钱去邮局订阅报刊杂志。

只能从旧书摊上买回一些双月刋的《收获》、《钟山》、《十月》、《花城》、及《中篇小说选刋》来读。

我喜欢看王安忆、张抗抗、陆星儿、陈中冀、鲁彦周、张扬、贾平凹等作家写的作品。

从那时开始,我便萌发了写作之梦,14岁至二十岁,一直不间断的向各大报刋投稿。

寄出去的稿件,经过一周或半个月左右的热切等待后,收到编辑部,寄给我的大信封。欣喜若狂打开信封,看到的不是编辑老师寄来的校样。而是自己的退稿。

里面附上一张手写,或者打印的退稿通知单。

上面写着:胡光星同志,你好!你的大作已拜读。编辑部决定:不予采用。谢谢赐稿。

沮丧迷茫中:我认识了宁都人民广播电台的专职记者,编辑老师王立仁。

他建议我别写大部头的中篇小说,写一些散文、诗歌、消息、通讯之类的文章。

别向大型文艺季刋投寄,去投一些用稿量大的报纸、电台。

果然发表了一些文章,看到自己写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那刻。内心是非常激动的……!

1993年:我报名参加了,王立仁老师举办的第四期,未来记者写作函授班县级班的学习。

学习时间一年:系统掌握了散文、诗歌、通讯、消息的写作方法。

从1991年到1998年:我先后在《赣南日报》、《老区建设》、《江西日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义乌报》、《义乌人民广播电台》、《宁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上,陆续发表了散文、诗歌、通讯、消息百余篇。

其中写大故乡养路队队长王名善,为体裁的通讯《铺在路面的沙砾》,被《赣南日报》头版,党建征文栏目刋登。

写下淮村书记廖如生《种粮书记》,在《老区建设》杂志上发表。

写大沽乡绣品厂厂长张邦就《绣出山里人的辉煌》一文,同时在《赣南日报》,《江西日报》采用。

1994年:大沽乡政府举荐我到《赣南日报》学习半年。回来后,应聘在大沽乡文化站写了两年稿。

记得有一次:应邀去宁都人民法院采访的时候,碰到一位老人状告本村村委会,开采稀土矿,于由沉淀池里的硫胺及草酸,毁坏了村里大面积农田的现象,老人告到法院。

当时我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犟老头告状》的文章。发表在《赣南日报》,并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宁都人民广播电台》同时采用。

我一边在写作的世界里畅游;一边在贫穷的生活中挣扎!

那时稿费很少,好不容易发表了一篇文章。广播电台的稿酬,五角到一元五角不等。报纸发表的文章,稿酬在一元五角到伍元不等。最多的一次稿费《江西日报》刋登的一篇《村干部难当》的文章。获稿酬30元。这是我写稿,所得稿酬最多的一次。

写一篇稿子,经常会采用一稿多投的方式投寄。贴邮票平信花去的费用,要貮角钱,信封壹角钱。

假如:向五家报刊杂志投寄的话,要花费近一元伍角钱。如果稿件超重,必须寄挂号信。邮票最低五角,多的八角,一元面值不等。视稿件重量而定。

如果是挂号信,买信封都要两角钱。我诂算了一下,这些年写作,所得的稿费和我投稿的成本基本持平,没有盈利过。有时甚至还要亏损。

为了谋生,我只好放弃了写作梦想,去面对现实。我到义乌中燕拉链厂打过工,到稀土矿山上,进过矿。做过木工,油漆工。

一晃已经50多岁了,算一算有二十多年未动笔写作了。

今年七月,微信好友夏朝晖老师,介绍我上简书写文。他在简书上的笔名为江南雨,是日更达人。他说,上简书既省去了,投递稿件的费用,也没有稿件是否发表了等待的焦虑,可随写随上。

而且还可以和众多爱好写作的笔友,以及读者朋友,互动交流,共同学习。发表文章之后,简书还会给写作者,以钻和贝的方式计酬。

在夏朝晖老师的再三鼓励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上了简书。

近二个月时间,除有几篇锁文之外。陆续发布了20来篇文章,有一万一千多名读者浏览。

在此:我要感谢,介绍我上简书的好友夏朝晖老师,我也要感谢简书这个平台,让我重新点燃了写作梦!

简书:让我重燃了写作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