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日记和读后感,还有更好的日更素材吗
最近看了不少写作的文章,想了解一下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基本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写作者都认为,对新手而言,大量的写作是提高能力的最好方式,做到日更最佳。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日更的素材在哪里?
1
第一反应就是:日记和读后感。
这应该是日更写作最基础的门槛了吧?
但是,对于想提高写作能力的人来说,可能不是个好的选择。
比如日记,估计很多人每天就是写下今天想了什么,看了什么,做了什么就完事了。
这种流水账,即使坚持日更,估计也不会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多大帮助。
而且,日记是个私人的东西,如果要发布在公众媒体平台上,自己也许会掩饰真实的想法或经历,这也失去了记录真实的意义。
如果是读后感,对很多人来说,难点不是写,而是读。
想到很多人还没有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中间断更的可能性会很大。
退一步说,即使能够保证每日阅读,但是为了日更,读后感最终的写作模式可能是,摘抄大段原文,然后写上一两句感想,就结束了。
这种摘抄原文完成的日更,称之为“伪日更文”也不为过吧?
我想,既然日更是一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呢?
2
我整理了一下这个月收藏的文章,发现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一个常用套路:讲故事和阐述观点。
所以,我觉得日更的基本模式应该是,讲述故事素材加评论升华。
但是,哪里有那么多的故事素材?
当然有,而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唾手可得——新闻,就是绝佳的故事素材。
微博、微信、资讯、短视频,都可以算是广义上的新闻,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3
为什么将新闻作为日更素材是比日记和读后感更好的选择呢?
首先,几乎每个人都有刷新闻的习惯,不需特意为日更养成新习惯。
为了完成日更,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日更变得更加容易。因此,读后感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它有一个前置条件——事先你要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
每日阅读困难吗?
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合计全年不超过8本书。
人均每个月的阅读量,连一本书都不到。
可想而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每日阅读?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还能指望日更读后感吗?
其次,日更限定每天只能写一个新闻素材,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学会选择素材。
每天我们看到那么多的新闻,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去写?这就倒逼我们思考如何选择。
思考的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新闻素材的敏感性。
很多人经常为素材而苦恼,但是也有人认为“人情练达即文章”,前者就是敏感性不足的典型表现。
如何解决素材敏感性不足的问题?我觉得,每天大量的新闻素材输入,然后自己学习去整理选择最值得写作的素材进行输出,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只要坚持大量输入,精选输出,普通人在素材选择的能力一定会大有进步。
而且,素材选择的练习,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公众号的输出情况来获得及时的反馈。
比如,你在前一天看到马云说996是福报的新闻。如果你感觉这会成为一个热门的素材,当天就应该写下来。第二天,如果你看到热门公众号开始大量出现这个新闻素材的相关文章,那就证明你的素材选择的敏感性和自媒体的小编们至少是相去不远的。
最后,新闻素材并加以评论升华的日更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将素材整理入库的过程。
我们看到,大多数好文章的特点就是会讲故事,尤其是讲好故事。
于是,我们常会觉得人家怎么能积累下来那么多的好故事?需要耗费多少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很多热门文章的原始素材,就是来源于我们每天刷的微信、微博、视频等。
如果我们能每天坚持对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再经过自己的思考来进行评论升华,同时挖掘它的使用场景,然后再以此来进行素材分类。这不就是素材的整理过程吗?
我们也就不必再额外花时间精力去收集素材了。这不是一石二鸟吗?
4
总之,对于每个想提高写作能力的人来说,不要为了日更文章而日更。
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每天完成一套写作的动作,而是通过此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对于日更素材的选择上,新闻素材加评论升华的模式可能比日记和读后感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