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5)班的故事9.8
积分的变动
跟孩子们说积分的规则。今年加了一个各类积分上限的要求:阅读积分每个月每人加分不超过50分,德育类(助人为乐、小秘书、小助手)每个月每人加分不超过30分。
这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获取分数的时候,有一个适当的度,保持班级的相对平衡。只是,任何措施都不能做到完全公平。保证了每个孩子都不会只靠着课外阅读一项就遥遥领先以后,孩子们不能无限扩充自己月度书单的数量,可以预见的方向就是读书的时候速度慢下来,一慢,也许就能静心看,不会急急忙忙比数量,反而忽略读书的乐趣了。但是,那些读书速度已经很快,每个月真的看了不少书,也因此受益的孩子,就会因为这个积分上限的设定而受到委屈。同样的,之前“来给我帮忙”和“帮班级做事”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奖励措施,前者是私交,后者是服务;前者是帮老师,后者是为集体,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行为。然而,上学期有一类同学借着自己的高能力,获取了太多的德育分数,反而因为分数过高而在课堂行为上疏于为自己挣分。加了德育积分上限以后,虽然孩子们短时间内“来帮忙”的积极性会降低不少,但是慢慢退去“服务=分数”的潜意识以后,让更多的孩子通过班级服务得到能力的锻炼,也许是一件更好的事。
今天的班会课是张老师上的,给孩子们讲《岁月如歌 难忘师恩》。张老师的立意比较新,从“当今我们怎样报答师恩”,引到常规教育。教师节给教师们最好的礼物,不在于鲜花或其他有价值的礼物,而在于专注听课时的眼神,认真回答问题的嗓音,和及时上交的作业。这一点,我十分认同。
不能“因噎废食”
孩子们好久没做《七彩阳光》这个广播操了。今天做起来感觉生涩得很。揭下来的体育课上,我就看到王老师找了视频,带着孩子们看分解动作。
星宇最近天天带着一个足球,红白相间的,拿个网兜罩着挂在桌边,打理得干干净净的。一问,最近足球队又开始风风火火地训练起来了,这几天专门针对女生在做重点训练。
孩子们一动起来,就各种小磕小碰。不是这个脚扭了,就是那个身上被刮破了。但是又不能因为怕他们受伤害就拒绝他们出去运动。我一边提醒自己不要因噎废食,一边暗自担心着。
怎样算是“好作业”
管建刚老师在《一线带班》这本书里这样写道:“学习成绩的背后是作业成绩,作业成绩的背后是作业习惯。一个孩子的作业习惯、作业态度决定了他的学习成绩。”
自从升入了高年级,家长反应很多题目不知答案就不知如何辅导以后,我就戒掉了撕孩子习题册答案的习惯,把答案留给一些家长们翻阅。可是,从这几天的作业批改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作业正确率,可i是越来越高了。
何以见得?《练习与测试》中,关于紫丁香的特点,我上课的课堂笔记中给完善成了三个孩子们好懂好记的词,孩子们齐刷刷地记在笔记上。而同样的题目,在《练习与测试》印好的答案中被总结成两个拗口的词。班里44个孩子,有至少35位,统一写上了那两个拗口生涩的词汇。在阅读理解题里,有一题问怎样理解某句话,又是过半数的孩子写得与参考答案一字不差。何故?我不用询问也懂。
管老师在自己的书里批判了《课课通》一类的辅导书目,因为这些书目对中后等生来说,不是帮手,而是凶手。我猜,“参考答案”也应该算是。
以下是管老师的论述:
“对于不会做的题目,学生有以下几种完成的情况:
(1)不会做,不做。
(2)不会做,抄《课课通》上的答案。
(3)自己思考了,实在不会,看了《课课通》明白了,抄上答案。
(4)自己思考了,实在不会,看了《课课通》,明白了,抄上答案,声明“这是我看了《课课通》的”。
(5)自己思考了,实在不会,看了《课课通》,明白了,用自己的话写出了答案。
(6)自己思考了,实在不会,看了《课课通》,明白了,用自己的话调了答案,并在一旁注明“这是我参考了《课课通》的”。
第一种,0分。第二种,-10分。学生很惊讶。我说这是自欺欺人,以为自己会的,其实不会。比不做还不好。第三种70分。第四种80分。第五种90分。第六种100分。
以上六种,不光学生要知道,不光要经常表扬得90分、10分的园学。家长也要明白怎样用好网络和《课课通》来帮助学习,而不是危害学习。”
这一段文字,我打算先记下来,讲评《练习与测试》的时候,读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别再总做作业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