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你,还会是他人
本文参加#未完待续,就要表白#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以前有段时间,我常常丢东西,有时一样东西可以反复丢好多次。而那些丢失的,都是我最日常不过的东西,手机,饭卡,甚至书本。不记得为什么就这样不经意间被我遗忘,又或者说是被谁偷偷拿走。
之后,我会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沮丧期,不自觉的沉浸在丢失的前一秒。总想着,如果上车前把手机拿在手机就好了,如果打完水我先抽卡就好了,如果看完书把它装包里就好了。我企图过去能够物归原主,时间可以倒回原位。
然而,那都是不成立的假命题。
为此我尝试着将待在身边的东西挨个编写字符,总以为它们就是我的了。就像小时候为新书写姓名,做标记,留下自己拥有的证据,别人再也拿不走。
可字符会被擦除,标记能被涂改,生活会回归它自己本身,不断更替自己模样,仿佛是在躲避我们常人无知无觉的习惯,时而和自己抗衡,偶尔猝不及防的戳痛心里的G点。
我们总不会挟持时间去为未来做任何妥协,更不会答应未来向现在低头。过去的都是筹码,衡量的是经历。
这样看来,时间真是个公平的事物,你失去的便是你得到的。
上周和一个文编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近我在复习周,我开始有点后悔我学了新闻专业,因为我觉得和我一开始想要的不一样。”
我说:那要不要换一个?
他想了想,又说:“不要了,我觉得有后悔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事情没有达到自己想到的程度吧。”
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逃离回去,换个选择方式。我们总以为那样就会更好点。
可是,谁都无法逆转尘埃落定的为时晚矣,有时,后悔可能不是因为当初的拥有,不过是它如今还没达到你想要的结果。也许换一个之后才知道,“如果”其实也没那么好。
换一个当初,可能得到一个不及现在。因为未来从不给我们痛快的做赌注。
以前看youtube上有个视频,在街上放一块黑板,让人们写下那些因为曾经没做而遗憾后悔的事。一开始很多路人在上面写了很多,但最后他们看着自己写的东西,开始迷茫,于是给了他们橡皮擦,最后黑板一片空白。
如果不是你,还会是他人,与其论证那些不可更正的伪命题,不如构建自我的新开始。
很喜欢一句英文“We don‘t remember the days we remember the moment.”于生活,我们大多都记不得前因后果,细枝末节,而是只记得某个时刻。
那些不可替代的时刻,便是拥有和离去。我时常想起徐志摩的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是幸也逃不过命。
所以不必惋惜,也不必沮丧。经历的就是答案,经历也是方向。我不能拒绝你出现在我的世界,就如同我也不可抗拒成长。
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中余华说 :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个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同复印机似的,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一个人的成长里。
在其长大成人以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伟大,还是平庸;其所作所为都只是对这个最基本图像的局部修改,图像的整体是不会被更改的。
人生最可怕的事却是,一边后悔一边生活。“你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是个美好的谎言,徒有虚表。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不修边幅的世界,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着契合度,慢慢的为自己量体,一点一点裁剪出合适的尺度。(Jan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