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训练营第一周
亲子沟通训练营第一期 2020.1.6——2020.2.4
一:加入前的内耗:
看到Rl发布亲子训练营通知第一反应:Rl 2020年的行动力超强。
言下之意就是:自己没有行动力呗。
自己又把自己鄙视了一把,原来我自己是多么的看不上自己呀!
只要看到优于自己的主动,只要看到别人的行动力,别人的成果,我就从心底里藐视自己,藐视自己的无能,无视自己的努力,还不轻言自己的无能,不承认,不接纳。
我的内心依然还是铜墙铁壁的无坚不摧,不认可自己,各种看上不上自己,不接纳自己。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好,我乱七八遭…….
第二反应:我想参加!可后面+了一个“但是”(亲子沟通训练营时间2010.1.6——2月4日。过年期间,放假期间,我没时间呀!)让我忘而却步。很多时候的第一念想都是被自己预设的各种各样的缘由:没时间,没钱,我不行而停滞、搁下。所以一年一年我感觉自己还是没有变化,没有成长!可真的是如此么?我很清楚自己的成长在于两方面:2019文字多了,自我阅读深入了。你只是没有活成你应该成为的样子,而是活成了你本来的模样,只是自己还不够接纳自己而已。
二:非常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直面亲子关系,解开死疙瘩,推动自己具体输出。
三:自我介绍的主要信息。触发 “我是谁?我到底是谁?”“一年无分别的爱,我学到了什么?没有具体践行与自己实际生活,对于它,我又很陌生了!”
1. 姓名:刘秋平
2. 孩子的年龄性别:哥哥 8岁,弟弟5岁
3. 你接触过无分别的爱吗:老大选择幼儿园时知晓,相隔四年后才走进花径系统学习了一年无分别的爱。
4. 你所了解的无分别的爱是怎样的:知,无分别。孩子的好与坏,阴和阳,长处和短处…都是可以接纳与允许的。
5. 给自己立个训练营的小目标:我与孩子之间总有些死循环,死疙瘩,我想一一剥开去面对它,对孩子多一点看见、理解和认可。
6. 想要对大家说的话:你我有需求,有行动,才有缘聚在此。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一起构建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吧。
四、1.6日训练营开营仪式
(1)、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亲子沟通不畅有三个重大影响。
1.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2.造成孩子的自我低评价:我不好,我不重要,我不行。(对于此点,我自己的低评价是何其影响之深,何其自我恐惧之多)
3.大人孩子彼此的内耗。亲子沟通不畅,家庭不再是港湾,却成了大人与孩子的战场。不仅是大人内耗,孩子同样也是消耗。原本孩子可以花时间花精力做事情上,却先用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修复与父母的关系甚至如何对抗父母方面。
(2)、我想要带着大家去体验去收获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行为改变的方法,更是一个自己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更深的看见与接纳自己一点一点…..)
亲子关系行为的改变不同的类型:1. 行为习惯/模式的改变;
2. 什么方法都没有用。
我们需要更多的去看到引发我们情绪的内心的限制性信念是什么。在这个行为模式之下,是有着我们更深层的潜意识的需求。
(3). 行动的重要性-潜意识很难改变。
不去做,潜意识就总是在舒适区;去做就有内心的冲撞,就开始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行动了就有看见,行动了就有内心的纠葛,行动了就有收获,行动了就没有失败。爱是一个动词,
五、训练营第一讲——代替惩罚的方法
1. 请孩子帮忙
要点:它本质上在于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去获得父母的认可
人性规律:不管孩子的年龄有多大,每一个孩子都想要成为父母的骄傲,都想要成为被父母欣赏、认可的孩子
eg:孩子在超市中疯跑疯玩,转而让孩子帮忙挑苹果。
分享:周末我在厨房做饭,听到2个孩子在争执,不清楚缘由。
于是我就跑出去叫他们过来帮忙。宝贝们,妈妈需要你们的帮助,月月妹妹马上来吃饭了,两个宝贝可以帮妈妈剥豌豆么?
然后老大会去找两盆,教弟弟他剥豌豆的方法。
有时候妈妈搞不定弟弟时,我也会寻求老大的帮助,我说只有你能想出好办法,所以这点上老大会自认为是妈妈的好帮手!
叫孩子帮忙的同时,也可以叫老公帮忙,自认怂、搞不定之类的。
昨晚让坤宝穿衣服,我确实说了几遍,还是隔空发话,孩子不乐意了,孩子的感受就是妈妈又说我了。继而不配合的闹起来,这下哥哥要睡觉了,我就赶紧叫爸爸来帮忙了,说自己搞不定。
其实这个场景也可以采用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方法。妈妈不再隔空发话,遥控命令,把衣服放到他旁边,跟他说,妈妈把衣服准备好了,坤宝想什么时候穿呢?我想孩子会告诉你他的答案。
实例:一个人忙家务做饭真是忙不过来呀,我又舍不得请小时工怎么办,即便这样我请孩子帮忙的例子也不多,趁现在练习就多练习吧。
昨晚我在剥柚子时,趁昊宝来找妈妈的时候,我就问他,可以帮忙把洗衣服机里的衣服拿出来么?人家很高兴就答应了,还特意搬个凳子探头到洗衣机里取。我还趁机又请人家帮忙晾衣服,孩子很委婉地说我要休息一会再晾。最后还叫弟弟来帮忙,孩子们真能干。(哥哥说:为什么总叫他帮忙,坤坤就不用。我说因为哥哥很能干。)
2. 明确表达不同立场,但是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3. 明确讲出你期待的行为
要点:我们重点是放在我们想要的行为上,而不是放在去批评孩子这样的一个行为上
人性规律:人,在每时每刻都是有多重欲望的。孩子也是一样,当他跟父母对立时,他一方面有坚持自己,有做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同时也有去遵从父母,去让父母开心这样的一个欲望。
eg:表达不同立场:在公共场合 孩子大声喧哗。
我们直接表达不同立场: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说完停止即可。
明确讲出期待的行为:请小声一点——请用你一半的音量说话。一点是多少,用一半的音量来明确。
分享:我们之前有过三四次楼下投诉的经历-说我们家孩子太吵太闹,所以一般过了9:30之后,我们都会提示孩子动作轻一点,说话小声一点。每次都是如此: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到底是多少呢?有时孩子愿意配合父母也比较有耐心时他们会注意,可很多时候我会忍不住强调二遍三遍,往往这时候妈妈情绪上来,孩子也不配合。可以试试用一半的音量,一半的重量,对于重量不好衡量,那就考虑用动物来比较吧,比如老鼠的重量,大象的重量等。
清楚表达父母的立场:晚睡可以,但不能影响别人。
明确讲出期待的行为:超过9:30,请你用一半的音量说话,用一半的重量走路。
实例:当天听完瑞玲老师第一课就开始运用。对于走路的轻重没有我先前想象的那么复杂。孩子对于一半音量重量都很能理解。坤宝说我这样13%可以么?然后有一次走的重了,主动说我刚用了60%有点太重。
这点我还用在兄弟打架的力度中,以前坤宝经常被哥哥抓破脸,后来有很长时间没有,前段时间又出现过一次。当晚哥哥在床上推了一把弟弟,直接把弟弟推到了床下,幸好弟弟立住了,否则无法想象。
当时我就很严肃的表达我的立场:哥俩打闹难免,妈妈的底线是不能让对方受伤。明确真要动手时请用一半的力度。(貌似这样又纵容兄弟间的打架行为,请老师指导。其实我很痛恨这种行为,可能也是一直不接纳,所以一直存在。可目前的困惑不完全相信他们能做到。这样一说困惑又变成了“信任”,对孩子的信任)
当时昊宝立马就不乐意有情绪了,说弟弟也推过他,也伤过他。当时我强调了一下立场,其他什么都没说,孩子发泄过情绪后,妈妈你看是不是这样,然后示范100%的力度抬手,10%的拍在弟弟的屁股上。
今天这次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发泄完情绪之后很快速的能接纳妈妈的立场,妈妈没有带情绪的指责和批评。
我们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在车上的吵闹,有时候我一个人开车采用的方法就是把车停一边,不吵了我再出发。如果爸爸在后面,通常孩子是很安静的。人家父子仨人很融洽。爸爸开车时被吵过了有两种发泄。
1.对孩子:干脆我们就别去了,直接回家好了(威胁、警告)
2.对妈妈:跟你说过多少遍,让你坐中间坐中间。(责怪,抱怨)
爸爸这有情绪了,当妈的听到责怪抱怨自然难受呀,就上升到我这没教好孩子呗,于是也开始埋怨孩子的不听话。只是让你们小声一点而已,这都做不到。
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车上不要吵闹,争执,会影响司机开车,不安全。
明确讲出期待的行为:一半的音量说话(好像还不够,我在练习中再看看效果。)
4. 为孩子提供选择
要点:我们是不是真正的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还是我们只是换一种方式去控制孩子呢?这里面的区别是很大的。
人性规律:当你给他一定的选择权的时候,孩子会很需要这种感觉,因为这是一种自我掌控感,这种感觉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有力量,这种感觉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Eg:孩子在看电视,叫孩子来吃饭一事。
第一次:饭做好了,来吃饭吧!(妈妈本能的一句反应,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
第二次:妈妈把饭做好了,你准备什么时候来吃呢?(考虑到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提供选择,孩子自己决定。)
分享:给孩子选择——叫吃饭的例子
一个也不算失败的例子吧,暴怒一句不带人格攻击,只是表达我需要你们的回应而已。
饭做好了,想想我以前会一边收拾一边在厨房大声吆喝,饭做好了,大家都过来吃饭吧。当然每个人都是不理不睬的后果。
把方法用起来了:弟弟在房间看手机,哥哥蹲马桶看ipad,爸爸在加班。我挨个走到身旁说:妈妈,饭做好了,宝贝什么时候可以吃饭呢?一个不理,两个不理。我回到餐桌前开始自己吃饭,吃完一口,我对爸爸说,我怎么就受不了呢?爸爸说,直接抢呀!我又跑去这样说了一声,还是不理。等我第三次再去时我我就大吼了:妈妈只是要你一个回复而已!说出得瞬间我就在想:我要那个我很重要的感觉!(我被忽视,我不重要)
给孩子提供选择这个方法还让我想到之前群里分享的微课内容:建议和选择的区别。
5.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分享:写作业的同时,还给自己准备了一杯牛奶。喝一口写一点的。突然啪嗒一声。牛奶杯碎了,牛奶洒了!妈妈二话没说递给他一个毛巾。自己就很认真的扫地擦地。
6.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5.6要点:当我们跟他沟通的时候,尽量去讲这件事情本身的客观事实和因果关系,尽量不要在这个描述里面去掺杂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区分情绪)
人性规律: 当我们加上自己的情绪时,他就脱离了事情本身,这个时候孩子所关注的就是怎么样和妈妈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