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
匹配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决定企业命运的除了领导的领导力、号召力以及眼光以外,还需要其他人员的共同努力。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筛选人才时更多的是看中其自身能力。自身能力可以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是企业能够有足够的活力的源泉。
企业经营模式过程中,看中也是所招聘人才的创造力。同样是注入的新鲜血液,但是结果不大相同,有的可以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跟多的企业并不能够将新鲜血液真正的注入到体内,使之成为其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匹配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匹配度又是如何形成的?
企业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致命的误区,一是本着用熟不用生,二是本着用好不用坏的保守理念,并未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的地步。所谓的用熟不用生,牵扯到了人际关系,也就是常说的伯乐机制,通俗的概括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用肯定是用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毕竟需要一段磨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企业最不喜欢的过程,甚至是逃避的过程。公司选择人才并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长跑的路上,输在理念上。很多领导办公室中都挂在“海纳百川”、“不拘一格降人才”等彰显大气的名家真迹,很多时候那仅仅是一副字,也很少能真正做到。
再就是用好不用坏的理念,这是人的共性,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因为对事物的不了解,不清楚,更多的选择是从其他人口中去了解对于未知事情的好坏。简单的形容,这个馒头是否好吃,不是去尝试一口,而是希望通过吃过的人去了解以后,再去吃,那样可以先知道馒头的味道。看似是一种保险,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显现出胆怯的一面,老百姓常说的——喜欢吃别人吃过的馒头。往往这是最致命的一点。
常说的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仅仅是在说,真正吃的时候就胆怯了,归根结底还是不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常说的是求贤若渴,面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后面的筛选,往往根据领导的个人意愿去选择,而不是根据实际需求去选择人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领导力的一种要素就是有伯乐的能力,如果仅仅是靠个人意愿去选择,更多的时候不是选择人才,而是选择庸才,庸才不仅不能给带来新鲜的血液,反而会带来的是负重。就跟一个急需输血的人,找不到合适的血型,即便不断的在输血,得到的不是救治,有可能是加快死亡的药包。
即便是千里马,没有了伯乐,最后也成为一匹庸庸碌碌的普通马,而一匹普通马碰到良好的伯乐,知道因材施教,因材而用,也会也成一匹千里马。
无论是人才也好,还是公司也好,靠的是相互的匹配,只有匹配成功了,才能够将效果最大化。